“得寸进尺效应”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doc“得寸进尺效应”对教育教学的启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得曼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助手去访问一些家庭主妇,请求被访问者答应将一个小招牌挂在窗户上,她们答应了。过了半个月,实验者再次登门,要求将一个大招牌放在庭院内,这个牌子不仅大,而且很不美观。同时,实验者也向以前没有放过小招牌的家庭主妇提出同样的要求,结果前者有55%的人同意,而后者只有不到17%的人同意,前者是后者的三倍。后来人们把这种心理现象叫“得寸进尺效应”。此效应对教育教学有什么借鉴意义呢?下面是笔者的一些拙见,希望能给大家一些有益的启示。一、教师要警惕学生得寸进尺。我们评价一个好的班集体,常说“班风正,学风浓”,实际上就是指该班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而习惯是一种稳定的动力定型,源自于相同行为的不断重复。教师只有对学生日常的言行进行不断的重复教育,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如果一个学生作业没完成(或犯了其他小毛病)教师不予以指正,不仅使该生认为是正常行为,还会使其他学生产生错误认识;这样学生就会得寸进尺,下次该生就可能不做作业(或犯更大错误),从而其他学生会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去犯同样错误。久而久之,学生错误就会层出不穷,教师工作就会陷入被动。当问题严重时再去改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不仅要花费很大精力,而且学生也会不理解:老师怎么前后不一致呀?“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所以,从小处着眼,细处着手,及时指出学生错误,防微杜渐,才是明智之举。二、教师要善于自己得寸进尺。心理学认为,人的每个意志行动都有行动的最初目标,在许多场合下,由于人的动机是复杂的,常常面临各种不同目标的比较、权衡和选择,在相同情况下,那些简单的目标容易让人接受。另外,人们总愿意把自己调整成前后一贯、首尾一致的形象,即使别人的要求有些过份,但为了维护印象的一贯性,人们也会继续下去。掌握这一理论,对教师工作很有帮助。例如:一个学校刚为某项工程捐过款,上级又号召为残疾儿童献爱心,农村学生的家庭本来就不宽裕,短时间内再次捐款肯定有难度。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他郑重其事地将第一次捐款情况在班里进行了总结,对捐款的学生进行了大力表扬,树立他们富有爱心的良好形象;然后宣布此次捐款活动及意义。学生们有的内心虽不太乐意,但为了维护自己富有爱心这一形象,也都踊跃捐款,任务得到了圆满完成。在引导学生订阅报刊杂志时,教师同样采用了此方法,效果也非常好。上述的心理效应告诉我们,要让他人接受很大的、甚至很难的要求时,最好先
“得寸进尺效应”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