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文化思辨能力的培养摘要: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作用匪浅,然而英汉两种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差异却常常成为学生做出正确理解与进行翻译的障碍。本文通过分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学生的文化意识以及学习中所存在的文化“瓶颈”,旨在探讨培养学生文化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及有效方法。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文化意识;思辨能力作者简介:杨琳(1974-),女,甘肃宁县人,讲师,英语语言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及全方位国际文化交流的蓬勃发展,对熟练掌握汉语和英语并能在两种语言中较为自由地进行转换的翻译人才的需求也愈来愈高,但英语专业培养的翻译人才在缺口极大的中国翻译产业市场中显得杯水车薪。翻译活动所涉及的至少是两大片文化,而英汉两种语言植根于迥然各异的文化体系,彼此相遇时文化矛盾所引发的语言表达方面的差异在翻译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必须置于跨文化的视域下,培养学生翻译学习中的文化思辨能力,即对语言中所积淀的文化因素要学会思考与辨别,增强其文化敏感意识,帮助学生突破翻译中的文化“瓶颈”,识得文化,入得语言,从而做出正确的理解与翻译。一言以蔽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文化人”,而后才能谈得上真正提高学生翻译学习中的文化思辨能力与翻译能力。一、翻译教学中学生的文化意识问题国内外著名的学者兰博(Lambert)、雷恩(Robyns)、玛丽·斯内尔霍恩、傅雷、刘宓庆、周方珠等均在其著述中认为文化因素是翻译研究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汉语注重人文文化,西方文化则归属于科学文化,两者的差异存在于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政治制度、民风民俗诸多方面,在翻译中又是依赖语言的上下文而存在的。但在大学生英语翻译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其对汉英文化因素的差异了解欠缺,这既是他们学习的兴趣及动力所在,又是其经常遇到难以跨越而受挫的障碍或一不留神就会掉进去的陷阱。这是因为英汉两种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既存在同质性,即文化共核(moncore,人类文化中国共产党同的核心,即各种文化特征相覆盖的部分)[1],又存在异质性,即文化方面的差异乃至文化冲突。学生所面临的文化“瓶颈”主要是由于两种文化的异质性所导致的语言表达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汉英两种语言互译时,词汇是理解语言并给出准确翻译的基础,文化的同质性体现在语言上通过翻译交流可以实现语言形式和意义上的基本再现。相反,负载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译词的选择对学生而言却时常是一个雷区。这类词汇对译入语文化而言是异质的东西,缘于异质,所以具有排他性(exclusiveness),很容易引起误译或是在译入语文化中找不到对应的词汇,产生表达上的空白,也就是“词汇空缺(LexicalGap)”[2]。学生经常会对一些看似简单的词语掉以轻心,忽略了文化因素对翻译的调节作用。如现代科技文明的日新月异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在语言中也有大量的反映,像“emptynester”是用来指因儿女在外工作而独守房屋的老人(“空巢老人”),而“lonelinessindustry”也是应运而生解决该社会问题的“为孤寡老人服务的福利事业”,上有老下有小奔波赚钱以养家糊口的人们被形象地称为“sandwichgeneration”。因不了解该类文化色彩鲜明的词汇所产生的社会背景,加之无生词障碍,学生做出误译或硬译在所难免,有的译词虽能彰显其形象性,却因无丝毫的文化知识解说而让读者满头雾水,不知译者之所云。。文化是一个大环境,在此环境下的语言也形成了其独特的语场(languagefield),即“单词、词组、语句在思想表达统一体的约束下相互行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语言环境”。[3]翻译活动词语搭配中的“假朋友”(falsefriends)就是反映语场决定语言意义的很好的例子,“害人的礼物”是“Greek”与“gift”二者的结合,“German”与“band”遭遇也摇身变为“街头乐队”,“strangebedfellows”(萍水相逢)也不是根据词组各个组成部分妄加猜测而成的“同床异梦”,“black”和“diamonds”成为一个词组就成了与原来各自词义大相径庭的“煤”等。在翻译这类词汇的时候,学生很容易望文生义(takingthewordstooliterally),却忽略了词汇所处的语场乃至语场之外的文化背景。词汇量只能有助于提高其翻译速度,却不是其产生准确译词的充要条件。。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语法及句法结构。英语与汉语的语法结构有其类似之处,同时也存在着由于汉语注重意合(parataxis)而英语注重形合(hypotaxis)反映到词语及句子结构上的差异。“go”、“goes”、“going”、“went”、“gone”表达的是不同的语法概
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文化思辨能力的培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