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画论(论文)题目:浅述继承传统之于中国画发展的重要性学院:美术学院班级:美教112班姓名:王杨学号:11330223指导老师:潘中华联系电话:**********∕697275浅述继承传统之于中国画发展的重要性摘要:中国画的继承和创新孰重孰轻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却是一个迫在眉睫,需要明确己见的问题。今天,在西方文化日益强势冲击下,中国画艺术呈现出古今、新旧、中外交错的复杂特征,在这个新旧交替迅速,中外交汇混杂的大时代里,如何在守住传统国画魅力的同时又让中国画紧随时代发展创新,成了当代美术家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而且是作为从事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所应当认真研究和深探的课题。只有摆正脚跟,把握正确的艺术学习观,才能在以后的美术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进而把我们的中国画艺术发扬光大,推向世界。关键词:继承传统、中国画、创新、发扬光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方能走得更远记得牛顿曾说过一句话,“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现在我把它运用于描述中国画发展的状况同样适用:“如果说你想在中国画的领域开拓新疆域,越走越远,你也必须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这个巨人正是中国几千年来那些传统绘画的大师以及他们积累的绘画经验。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国画经验,不仅清晰地展现了中国画发展的脉络,而且这棵千年古木依然不断生枝发芽,召唤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美术新人去添加新枝。所以继承传统是无可厚非乃至必要的。传统的不一定都是精髓,但撇开传统高呼创新,那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种艺术也不会长久。二、以传统为师,借古而后开今古之大师皆从师古之大师皆从师,这里的师不是简单的指老师,而是指中国传统优秀艺术精华,大凡在艺术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就拿最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来说,他的兰亭序也不是凭空出世、毫无根据的,他曾自述曰:“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出自:《王羲之自述》可见再伟大的艺术家都或多或少在前人的肩膀上留过脚印。书画学习是同一个道理,前人的东西不一定都是经典,但是这些东西会被后人所利用、所吸收、所总结、继而所发展,有些成了固定的程式,有些又逐渐成为陈旧的东西,所以又有创新者来提出更新的东西来。例如从文献记载的展子虔、阎立本到顾恺之、吴道子,到清代的四僧和近代的黄宾虹、齐白石等,他们或吸收了前人的笔法后化为自己新的东西,或借鉴了前人的思想然后开创了新法。2、守护传统的大师——潘天寿二十世纪是是中西方文化发生激烈碰撞的时期,在西方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冲击大潮中,潘天寿却始终站在民族的立场上,他对中西方两大文化体系进行了理性分析和思考,并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的主张。他说:“原东方绘画之基础,在哲理;西方绘画之基础,在科学。根本处相反之方向,而各有其极则。”潘天寿《中国画绘史》,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300页。他极其睿智地选择了从中国画内部发展民族绘画艺术的道路,而不是像其他画家那样随随便便的吸取西方艺术摒弃本国的东西进行中国画创新,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画的古典菁华才得以绵延,徜若传统缺失于当代文化艺术,这
中西方画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