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古代送别诗知识梳理.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古代送别诗知识梳理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送别在古人的生活中无疑是一件大事,离情别绪也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送别诗占据了相当的篇幅,是我们学习古代诗歌时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现对其有关知识粗略梳理如下:一、思想内容并不是送别诗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是千篇一律地抒写惜别伤感之情。下面对送别诗歌思想内容作一较为具体的概括,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种情况: 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如: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第二句“风烟望无津”一句,用“风烟”、“望”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体贴入微的宽慰还以上面那首诗为例。诗人在第二句中流露伤感之意后,在后面三联中感情基调立即有了变化,作者宽慰朋友,这次离别只是客中之别,只要彼此心相连,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不就好像近邻一样吗?这首诗极尽宽慰之意,成为温暧孤独的心灵鸡汤。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同样有一般送别的惜别之情,但因朋友“西出阳关”是壮举,所以诗中不见伤感之意,只是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想象中包含了诗人的友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前途艰险的担忧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一诗的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春江渺茫,征帆一叶该停泊在哪里呢?在依依惜别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艰险前途的担忧。 5、坦陈心志的告白有的送别诗往往借别明心志。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的最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在送别感伤之外另辟蹊径,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孤介傲岸的坚强性格,借送别而言心志,可谓一箭双雕。 6、积极奋发的勉励鉴赏诗歌,一定要能知人论世,初盛唐的诗人在诗歌中总是充满一种积极乐观精神。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一诗写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这种情绪只是轻轻带过,诗人随即把这种怅惘化为为国效力的责任。全诗以“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作者勉励友人建功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全诗一气呵成,充满积极奋发向上的豪情。 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与一般送别诗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向潇湘,自己则北向长安。诗的末句“君向潇湘我向秦”看起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实际上在朴直的话语中,表现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可见,送别诗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它在表达惜别留恋之情外往往还会寄托诗人的个人身世遭遇之感,表现诗人的性情品质,或凸现时代风貌。在分析诗歌思想情感时,我们一定要学会多角度多层面思考,切勿挂一漏万。二、常见意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送别诗中也有一些常用的意象: (一)习俗类意象:    1、柳  (折柳送别)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

古代送别诗知识梳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枷
  • 文件大小21 KB
  • 时间2019-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