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孝道是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根基.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蒇孝道是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根本莅中国传统包含着丰富而优秀的思想内容,其中孝道思想便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孝道,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给予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蒄孝道思想不仅存在于中国传统儒家伦理之中,也存在于佛教与道教的教理教义里面,它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传承和现代社会伦理道德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比分析发现,儒释道三家在孝道思想上的具体表述和践行方式上尽管各有不同,但是对孝道的倡导取向、孝道的核心地位却是出奇一致的。不论是文教还是宗教,都是把人作为施教对象的,而孝道在儒释道文化中都被作为其思想体系的根本,也反过来印证了孝道是人道之根本。同时也因为此,在三家的教义教理中又可以看到其他两家的元素,互为补充,互为支撑。肂儒家孝道薇在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体系中,以儒家最为重视孝道,十三经中处处皆有谈及孝的义理,其中以《孝经》最有代表性。《孝经》把孝当作至德要道,将之提升到天地人的高度地位:"夫孝,天之经,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提出五等之孝,即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天子修孝,在于行博爱广敬之道,保其天下,使人皆不慢恶其亲,如此则德教加被天下;诸侯修孝,在不骄免危,节制慎行,长守富贵,保其社稷,和其人民;卿大夫修孝,在谨守先王之法,"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不敢行",言必守法,行必遵道,无口过,无怨恶,从而守其宗庙;士人修孝,在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而庶人之孝在于努力生产,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螆整体而言,儒家认为行孝包含三个阶段:生则养,丧则哀,祭则敬。生则养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物质上是说供给饮食,服劳奉养,不失其勤;冬温夏清,晨昏定省,不失其劳,香甜甘脆,唯其所欲;谨身节用,以养父母。精神上要做到以父母之心为心,和颜悦色,得其欢心,承顺无违,不失其敬。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扬名显身,光荣父母,以孝移忠,以忠成孝。《》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丧则哀是说在父母去世时要守丧尽哀,动尸举柩,哭痛不已,疾痛在心,口不甘味,身不安美,以致毁瘠不形。《孝经》说:"孝子之丧亲也,哭不?,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祭则敬是说斋之日,必思其居处,忆其音容,祭之日,必有见乎其位,闻乎其声,有如孔子所说:"祭如在"。儒家行孝三阶段,就有如孔子所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也如此强调:"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再如《孝经》所言:"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袂儒家不仅仅就孝论孝,还认为孝是为人之根本,知人识人,察孝可知。古代官制

孝道是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根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花花世界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19-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