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传承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 “红色经典”是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记忆,其价值元素不单纯具有文学的审美意义,更具有刻画民族表情、塑造民族人格、展现民族精神图景的文化意义。 ■惠雁冰 胡俊生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围绕这个重大节点所展开的抗战教育,再次把“红色经典”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问题摆在人们面前。深刻认识“红色经典”,将“红色文化”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发展脉络,挖掘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能够更好地界定“红色经典”的核心价值,阐释当代文化的创新品质。 “红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内生性环节 在民族文化的发展流变过程中,传统文化是最稳定的一种文化资源。家国一体的文化结构、中和之美的文化理想、“自律慎独”的道德操守与舍生取义的人格气节,圆满地阐释了个体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内在关系,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时空,也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标识。 红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内生性环节,是民族文化流变发展的历史性产物。19世纪后期,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摇撼着传统文化的自足性,不断加深的民族危机与图强兴国的社会心声,也在不断逼迫着传统文化的自我更新与民族性格的巨大改变:天人合一的文化境界转为富国强民的社会理想,克己忠恕的道德修养转为为天下呼的勇敢践行,内敛、含蓄、优雅的民族性格转为穷则思变的外显与刚毅。 20世纪初期,现代社会的到来,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状,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进一步把中国拖入亡国灭种的深渊。在历史性的劫难面前,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民族先行者肩负着民族大义,怀揣着民族独立自新的理想,艰苦卓绝,不但建立了一个崭新的现代中国,而且创建了以革命为先导、以民众为主体、以奋斗与献身为个体人生价值、以全民族自由和独立为社会理想的红色文化。新中国建立后,区域性的红色文化开始向全国伸延,并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崭新形态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中,塑造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思潮云集而入,其在扩展了民族文化视野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思想意识混乱与道德信仰滑坡的双重危机,红色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但随着民族文化承传意识的不断自觉和现代公民社会的不断完善,一度被视为现代化对立面的红色文化,再一次成为民族文化的核心资源,并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到当代文化的建设与创新当中。 “红色经典”是“红色文化”的集中投射 战火中形成的红色文化,之所以能持续主导当代社会文化的发展走向,深刻影响当代社会文化心理的结构图式,与“红色经典”的感染强烈、传播深远不可分割。红色经典已经成为红色文化的另一种存在形态,成为红色文化价值体系的集中投射。主要体现在: 其一,“红色经典”以历史全景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众抗敌御侮、建立民主政权的壮阔一幕,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困厄中破旧立新、求变图强的历史发展逻辑。从上世纪20年代的艰难起步,到上世纪30年代如火如荼的铁血抗争;从40年代的烽火四起,到挥鞭南下的摧枯拉朽,“红色经典”以磅礴的气势刻绘出苦难民族的奋斗史与心灵史。 其二,“红色经典”以丰富饱满的形象,生动书写了在历史大转折期间一代青年的人生选择、意志锻造、信仰建立的豪迈历程。无论是一身白衣、涉世不深的林道静,还是冲出牢笼、寻找出路的吴清华;无论是三家巷中怀揣着朴素梦想的周炳,还是
“红色经典”传承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