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讲义主要内容1、简介2、手足口病病原学疫情概况3、流行病学4、疫情概况5、临床表现6、诊断标准手足口病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儿可出现中枢神经、呼吸系统损害,引发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脑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手足口病(HFMD)病原学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为小RNA病毒科常见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7、9、10 B组的2、5、13型埃可病毒肠道病毒EV71型最常见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 肠道病毒71型(EV71)。肠道病毒CoxA161957年在加拿大首次报告HFMD,新西兰Seddon于1957年最早加以描述,1958年加拿大Robinson从患者粪便和咽拭中分离出CoxA16,同时患者血清抗体有四倍增长,初步查明CoxA16为本病病原;1959年提出HFMD命名,之后世界各地均经常发生由各型柯萨奇、埃可病毒等引起的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71)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A组肠道病毒。1972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1974年Schmidt等首次发表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20例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患者(1969~1973年)中分离到EV71。随后,世界上众多国家都有EV71流行的报道。EV71感染可引起HFMD、疱疹性咽峡炎、无菌性脑炎、脑膜炎和脊髓灰质炎样麻痹,但更多情况下是产生隐性感染。同脊灰病毒相似,EV71对脊髓前角细胞具有一定的组织嗜性,是最常见的引起急性迟缓性麻痹(idparalysis,AFP)的非脊灰肠道病毒(non-polioenterovirus,NPEV),EV71潜伏期一般为3-7天。感染EV71后,患者发病1~2周内可自咽部排出病毒,从粪便中排毒可持续至发病后3~5周。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疱疹破溃后病毒排出。肠道病毒的特点由于肠病毒在病毒学上的分类是属于无外套膜的病毒,因此它对于周遭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可以耐酸达pH2,故不会被胃酸破坏,可以通过胃酸到达肠道繁殖,这也是它被命名为肠病毒的原因之一;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肠道病毒特点★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肠病毒甚至可以对抗一般的清洁剂, ★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目前已知需浓度约1~3%之漂白水才能有效的消灭肠病毒,因此在大流行期常用此浓度的漂白水对病患所接触过之物品及环境进行消毒传染源★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约2-3周,患者仍可从粪便中排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经传播。粪-口途径传播:唾液与粪便;呼吸道传播:空气飞沫;
手足口病讲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