袆1、汉石经:熹平石经是中国古代最早刊刻与碑石上的官定儒家经书,又名《汉石经》,《一字石经》,熹平石经初刻与东汉熹平四年(175年),于光和六年(183年)完成。共有46块碑,200911字。原立于洛阳太学讲堂的东西两侧,遗址在河南偃师县佃户乡。羄熹平石经共包括《鲁诗》,《尚书》,《周易》,《礼仪》,《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种经文,经文从右向左直行书写,书体秀美,为汉隶精品。莃2、魏石经:正始石经是中国三国曹魏时期刊刻的碑石经书,又名《魏石经》,《三体石经》。初刻于正始二年(241年),原立于魏都洛阳南郊太学讲堂,遗址在河南偃师佃户乡。正始石经用篆文,古文,隶书等三种文字刻成,因此又被称为《三体石经》,碑文仅有《尚书》,《春秋》两种,从左向右刻写,碑文每面约33行,每行60字,,共有28碑。葿3、唐石经:唐石经始刻于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于开成二年(公元887年)刻成,当时立于长安国子监太学,今存西安碑林。包括《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共十二经。羈4、别集:汇集一人的多种文体作品为一书称为别集。“别集”之名是于“总集”相对而言的。芆5、政书:是中录“典章制度”的书籍,它收集历代或一个朝代制度的沿革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方面的史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和叙述,具有制度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的性质。蕿6、类书:辑录古籍原文中的部分或全部资料,按类或按韵编排,以供人们查考用的工具书。羆7、丛书:是指按一定的目的,在一个总名之下,将各种单独著作汇编于一体的一种集群式图书,又称丛刊、丛刻或汇刻等。形式有综合型、专门型两类。螅8、方志:方志以地区为主,综合记录该地自然和社会方面有关历史与现状的著作,又称地志或地方志,有关专载江河湖海、祠庙寺观、名胜古迹、水利交通的著作,亦可归入其内。膀9、家谱:又称族谱、祖谱、世谱、家乘、家牒等,是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羈10、六艺:指孔子教材:《易》占卜,《书》档案,《诗》是诗歌总集,《礼》是残缺不全的礼仪记录,《乐》早就亡佚,不论,《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也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蚆11、西汉时设五经博士,五经为诗、书、礼、易、春秋。东汉时,加入论语、孝经,为七经。唐初时去掉论语、孝经,将春秋扩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扩为周礼、仪礼、礼记,为九经。后来唐朝收入论语、孝经及尔雅,为十二经。宋朝时,加入孟子,为十三经。薂12、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者分别为曾参、子思、孔子、孟子。南宋理学家朱熹将这四部书辑录在一起,加以注释,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始有《四书》之名。蒃13、九流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为九流,加上小说为十家。莇14、卷轴装:卷子作为书籍装潢形式所流行的时代是六朝到唐五代时期。卷子一般高约1尺,长度则未见定制。卷子一头有轴,在文字结束的尾端,不读时就卷起来,所以卷子又叫“卷轴”。卷子的开头部分,接出一段丝织品(或空白纸),叫“褾”。褾上还可系一根带子,卷起来之后用来捆扎。一个卷子包括:轴,卷,褾,带四个部分。莆15、十通:唐代杜佑《通典》(200卷)、宋代郑樵《通志》(200卷)
文献学知识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