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曲靖的最大,最真实的,对曲靖影响最深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曲靖的屯、营、堡、旗、冲等地名因何得名?这不仅仅是村庄的名称,更是活生生的历史,这段历史可以从保存在民间的各姓家谱、和墓地的碑文中找到完整的线索。也可以在中国的正史和野史中找到印证。发生在600年前的一场战争,开启了曲靖历史的新篇章。 1381年(洪武十四年)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三十万明军征讨云南。朱元璋亲自安排进军路线,谕先取曲靖,出奇制胜,说:“曲靖,云南之噤喉,彼必拼力于此,以抗我师。审察形势,出奇制胜,正在于此。”沐英随傅友德等率主力逼曲靖。元梁王闻讯,派平章达里麻率十万众前去抵御。沐英等率兵冒雾前进,“出奇制胜”,迅速到达曲靖。明军突然出现,达里麻大惊。当时达里麻军列阵白石江一岸,明军临另一岸。傅友德欲即刻渡江,沐英不同意,说敌方已兵陈对岸,扼制水面,这样渡江于己不利。于是只摆出渡江的样子,临江而立,另派数十人从下流潜渡,到达对岸后鸣金吹角,大造声势,致使这里麻军阵势开始动乱,明大军趁机渡江。沐英以勇猛善泅者先行,登岸后破敌前锋,达军后撤。明军渡江毕,与达军展开大战。沐英纵铁骑直捣其中坚,战数合,达军大败,达里麻被俘。沐英将二万被俘士兵悉数放还,各归其业,明军声威大振,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闻讯自杀。沐英、蓝玉率兵直逼昆明,不攻而下。“自九月朔出师,迄下云南,仅百余日”。盘踞云南的残元势力被消灭,有史料记载元梁王阵亡后葬在三宝温泉的老虎山。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而30万明军从曲靖出发,后来都留在云南的曲靖、玉溪、保山、腾冲、石屏、建水、祥云、丽江等地,屯垦戍边。明王朝在实施军屯的同时,广泛发展民屯。民屯既有移民屯田,也有招商屯田。明王朝积极鼓励人民开垦荒地,作为自己的业田,并规定“永不取科”,公元1384年,移中土大姓以实云南,1387年,规定湖广常德、辰州二府“民三丁以上者出一丁,往屯云南”等等。这批移民也成为了今天云南本土汉民族的最重要先民。他们对于发边疆经济、传播中土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云南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边疆的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会平11:07:31 1、最多的是少数民族语言命名的,后来用汉字标注,这就是大家看到的同一地名有不同写法,类似翻译外国地名一样。在傅友德进云南以前,云南基本上是少数民族的地盘,所以大量地名是用民族语言命名的。比如“旧屋基”,彝族语言是山坡坡的意思。曲靖地区属于东爨乌蛮范围,以彝族为主,所以曲靖地名如果要解释其含义主要参考彝族语言。 2、明朝大军进云南后,开展军屯。一些地名和军队有关,比如小百户、大百户、营。清军进云南后如王旗营等。 3、明朝傅友德进云南是汉族大规模迁移的第一次,当时部队30万人加上家属90万,总共在120万人以上。加上后来大量汉族的加入,就出现了明显有汉族特征的地名。比如板桥、牛街、马街等。由于汉族势力的强大,原来居住在坝区的少数民族被赶上山,这就是西南地区特有的民族垂直分布:住在最高处的是原住民;半山腰的是少数民族;坝区是汉族。所以同一地区地名也一样带有垂直发布特征:坝区是汉族地名;山区半山区是少数民族地名。云南地名,带有汉族特征的并不多,基本在坝区或经济较好的半山区;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地名,毕竟原来是人家的地盘。所以读云南地名不能望文生义。20多年前北京一位非常顶级的历史学家来云南讲学,看
曲靖地名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