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古趣盎然的小镇贵州大学图书馆张亚军馆员在工作中感受快乐,除了良好的职业心态,也有赖于家庭成员的支持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家庭成员的支持是工作快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周围环境的影响能让人不时领略情趣。自2004年贵州大学图书馆确定与花溪区青岩镇杨眉村杨眉小学开展“大手牵小手、共同创造美好未来”的帮扶活动,在杨眉小学建立图书室以来,每年我都会主动参加。而每次参加完活动,我又喜欢在青岩镇停留,喜欢不由自主的在那一条条纵横四方的青石板路和弯曲狭长的小巷上行走,说不清是为了什么。青岩是一座小镇,距离花溪12公里,同时也是一座古镇,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整个古镇完全用石头砌成,石板房、石头墙、石坊、石街和石巷。明初,中央王朝为了控制西南边陲,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置贵州卫指挥使司,以控制川、滇、湘、桂驿道。由于青岩位于广西入贵阳门户的主驿道中段,因此在驿道上设置传递公文的“铺”和传递军情的“塘”,于双狮峰下驻军建屯,史称“青岩屯”。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30万大军远征滇黔,大批军队进入黔中腹地后驻下屯田,“青岩屯”逐渐发展成为军民同驻的“青岩堡”。天启四年至七年(公元1624——1627年)时青岩守备领72寨,控制八番十二司的班麟贵在离青岩堡约1公里的“四只把”坡(地名)建土城,时人称为“王城”音译汉语为“兵城”或“营盘”之意,这是今青岩城的雏形。土城居高踞险,原青岩堡内寨民为避兵祸,多搬入土城居住,使土城渐具规模,成了南下定番(今惠水),北上贵阳,西入平坝东走龙里的十字交通要寨。经数百年历史沧桑,多次整修扩建,由土城而至石砌城墙、石砌街巷,成了一座明清风格的文化古镇。伫立在已经修复的定广门城墙上,仍依稀可见古城墙的遗址残迹,使人联想当年古镇作为军事要塞重兵屯集驻守的雄姿。走进古镇,只见这里古城依旧,寺庙恢宏,石坊精美,古民居错落,散发着远古的神韵。城墙、城门、古驿道、小巷、石墙、石牌坊,还有那重檐青瓦的老木屋,在微风中飘荡的招幌,古庙的钟声、教堂的圣歌,沉淀着岁月无尽的沧桑,无不使古镇充满了古老神秘的气氛。交错密布于镇内的明清古建筑,计有九寺、八庙、五阁、三洞、二祠、一宫、一院等共37处。宗教的影响在小镇尤为典型,儒、释、道、基督、天主及本土宗教共处一镇,各得其所,多教并存,和睦相处,在中国的其他古镇中已很难见到青岩这样的“四教合一”风景。晨钟、暮鼓、寺庙、教堂映衬出古镇祥和的气象,蔚为奇观。牌坊是古镇的标志,现存的三座即北门外的“赵彩章百岁坊”、定门外的“周王氏媳妇刘氏节孝坊”、南门内的“赵理伦百岁坊”,均是南北向,、宽9米,呈四柱三间四阿顶式,四立柱南北两面有石鼓护柱或狮护柱。古镇文化底蕴深厚,宁静而不寂寞,历史上曾有广顺州学、青岩书院、文昌阁。镇内出了贵州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状元赵以炯,赵以炯是赵国澍之子,赵家一门四子,老二以炯中了状元,老大、老三均中了进士,真是满门才俊。在离古镇中心不远的黔陶骑龙村,就是清代翰林学士、《康熙字典》编撰人之一周渔璜的故乡,周渔璜名起渭,号桐埜,他著有《桐埜诗集》,收录了800余首诗,被誉为清代诗坛“风雅之宗领袖群彦”和黔中第一诗人。为纪念周渔璜,后人在骑龙村建了桐埜书屋,这里小溪环流,古木参天,清幽雅静,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同样出生于古镇的清末秀才平刚,怀着攻书治国的理想积极投身于资产阶级民主
读书使人成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