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流动人口道德教育现状问题和成因.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流动人口道德教育现状问题和成因.doc:..流动人口道德教育现状问题和成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在全国范围内人口流动呈现大规模、快速流动的现状,这些流动人口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流动人口道德方面现存的状况,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日益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本文着重对这一群体所产生的道德现状进行原因分析,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关键词:流动人口;道德;道德教育本世纪头20年,是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而关键的历史时期。一个城市或地区外来流动人口道德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该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和水平,[1]加强流动人口的道德建设对本地区的发展是非常必要和关键的。一、客观原因(一)我国法律对公民迁徙自由的规定几经波折。建国初期具有宪法效力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人民有“思想、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权”。1954年《宪法》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具有居住和迁徙自由。”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城市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为了稳定社会秩序,1957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流动的指示》,第一次提出了对人口迁徙和流动进行限制的政策。1958年1月,全条例》,明确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正是我国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流动的开始,标志着我国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体制的形成。1975年《宪法》取消了“公民有居住和迁徙自由”的规定,在以后的每次宪法修改中,都没有恢复公民迁徙和居住自由的规定。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正是在那个年代,是计划经济的必然产物。这种僵死的户籍管理制度已经造成了农村人和城市人的不平等,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而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就是由于我国这种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才使来自农村的流动人口即使在城市生活多年,却不能被城市户籍政策所接纳,无法对城市产生认同感、归属感;有些城市存在着对流动人口就业的歧视性规定,有些企业中存在着“同工不同酬”现象,因此导致流动人口在思想上产生诸多的矛盾和冲突,增加了流动人口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工作的难度;目前,户籍制度改革仍不彻底,即便是暂住证制度也未能从根上消除“城市人”或“农村人”的划分,使得流动人口在心理上没有办法消除其“过客心理”和自卑感。[2](二)我国近几年颁布的政策、法律、法规等很多都是关心流动人口的基本权利、物质利益、社会保障等方面,对流动人口的道德教育这一方面关注的比较少,对流动人口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任务究竟应该是什么,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对流动人口的道德教育工作缺少权威的、合法的支持与依据。[3]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秩序和社会风尚和建立有效的道德控制机制。(三)缺乏流动人口的组织管理力度。流动人口“进城打工,在农村的时间比较少,农村基层组织把握不了他们的思想,管理很难到位;虽在城里打工,但是没有城市户口不属于街道办、社区、工会管理的范围

流动人口道德教育现状问题和成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pppccc8
  • 文件大小74 KB
  • 时间2019-04-0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