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龄女硕士择偶难问题探讨
摘要:女硕士作为社会精英,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阶层的女性起着引领作用,然而高学历的光环并没有给她们带来择偶上的便利,反而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大龄女研究生应对择偶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大龄女研究生择偶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构想。
关键词:大龄女硕士择偶心理归零
据相关调查研究结果统计显示,大龄女研究生的择偶已经成为社会问题,甚至有些报道中还有关于女研究生的顺口溜。“白天愁论文,晚上愁嫁人”,“大专生是赵敏,本科生是黄蓉,硕士生是李莫愁,博士生是灭绝师太,博士后更可怕,是东方不败!”
由此看出,由于生理、心理的差异和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使女硕士的择偶观相对于其他女性群体具有明显的差异。首先, 女硕士生属于高学历人才,独立意识强,追求男女平等。这样的教育背景使得女硕士对择偶的要求有所增高,更渴望找到能与自己达到心灵沟通的精神伴侣,另一方面又使得一些学历不高但各方面都很优秀的男性敬而远之。其次,从年龄上说,在读女硕士生的年龄大部分处于22—26岁之间,这个年龄段对于她们的择偶并没有多大优势,因为一般男性都较倾向于选择比自己年龄稍小的女性作为自己的择偶对象。因此,在读女硕士生的择偶问题的探讨,必定有其独特的必要性和意义。
女研究生择偶时,持精神和物质双重注重的标准,她们非常看重双方感情,同时也看重对方的人品性格等内在条件。女硕士自己忙于学习,认识异性途径较少,只能依靠朋友、亲人的介绍。在择偶偏好上,女硕士研究生比男硕士研究生更为重视对方的物质基础,与男性硕士研究生相比,对另一半有更高的物质条件期望。绝大多数在读女硕士生要求对方的总体条件好于自己的总体条件。那种只考虑感情的洒脱而浪漫爱情也许只存在于影视剧当中。
市场经济追求的利益最大化,增强了人们的世俗化和功利化心理。这些使在读女硕士生的择偶价值取向趋于务实,重视奉献与索取的统一,物质因素成为她们仅次于精神需求的第二大择偶标准。此外,一些大众传媒导向的偏颇,过分强调自我、一味追求个性、忽视责任和义务等等,使得部分女硕士生的择偶价值取向出现一些问题。
尽管大学生的择偶观有所波动,但父母的婚姻状况对大学生理解配偶和形成择偶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父母婚姻状况不好的家庭环境下长大成人的女硕士生,在自己的择偶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她们自身缺乏安全感,对婚姻产生不信任感,惧怕婚姻生活;择偶心理理想化,择偶标准过多,对男友不断挑剔,最终导致男友难以忍受,选择与其分手;缺乏对对方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高校对女硕士生的择偶问题缺少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在2-3年的硕士生学习过程中,基本没有进行爱情、择偶及婚姻相关知识的系统学习。同时由于目前我国的教育是重科技知识的传播,轻情感表达的培养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忽略了人的情感需要,致使一些硕士生的认知能力较高,但情绪智商不高,表现在认识思考及处理情感问题时的冲动性、幼稚性和随意性。
越来越多的大学同学在人人网、QQ空间、微博上晒出自己的结婚照及幸福婚姻生活,这对还在上学的女硕士生尤其是仍在单身的女硕士生
大龄女硕士择偶难问题探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