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经济新闻报道的可读性
【摘要】在信息更新日新月异,需要量急剧增长的当下,经济新闻在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要善于用创新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打破固有的思路和模式,通过精心策划做好经济新闻报道、运用社会新闻的手法再现经济现象中人的活动和现场,以此来提高经济新闻的可读性。
【关键词】经济新闻策划可读性
经济新闻是有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一切经济领域新闻的总称。各级各类新闻媒体每天都用大量的版面和节目时间来报道经济新闻。在信息更新日新月异,需要量急剧增长的当下,经济新闻在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在人们对新闻的消费需要日益增长的同时,经济新闻却一直存在着公式化、概念化、数字化的现象,内容呆板乏味,晦涩难懂,缺少生活化、人性化的内容和情节,艰涩难懂、可读性差、形式陈旧等问题,内行不屑看,外行看不懂,报道效果不理想。那么经济新闻报道如何才能力避平淡、写鲜写活呢?实践证明,善于用创新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打破固有的思路和模式,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通过精心策划做好经济新闻报道
随着网络普及,媒体之间的竞争正逐渐加剧,作为传统的纸质媒体如何能在白热化的新闻竞争面前占据一席之位,必须强化新闻报道的策划工作和力度,由原来的
“等料”向主动“找料”转变,运用各种渠道来获得新闻事件的第一线索,再通过精心选题、加强策划来推出“独家报道”。
在无重大新闻事件可供挖掘时,新闻策划就成了制造独家报道的重要手段。新闻策划,是对新闻活动的一种创意性的谋划。通过媒体人员集体谋划,建言献策,将一个本来可能不具备新闻价值的经济现象或者经济活动赋予其新闻性。
如:2011年11月中旬,在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中,滁州日报社副总编王青带领记者到明光市泊岗乡驻点采访,期间发现当地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到处堆积如山的萝卜,虽然价格低至几分钱一斤,仍无人问津,农民欲哭无泪。
于是在报社编委会的支持下,日报、晨刊和滁州新闻网同时在头版头条和网站主页上推出大篇幅报道,配以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现场图片,除了介绍菜贱伤农的状况外,呼吁全社会伸出援助之手,来拉农民兄弟一把。此后,记者奔波在机关、学校、工矿企业食堂,游说各家大型超市,不遗余力推销泊岗乡萝卜,还在人民广场、时代广场组织了3场“爱心萝卜大义买”活动。日报、晨刊和网站都专门开辟专栏,追踪报道每一步进展。此外,为进一步造成声势,扩大影响,联手安徽、江苏两地几十家媒体,共同把“爱心萝卜大购买”活动推向高潮。经过近一个月的集中报道和帮助农民兄弟直接推销,泊岗乡滞销的1500万公斤萝卜终于抢在雨雪来临之前,销售完毕。泊岗乡农民之后给报社送来旌旗,上书:“心系农民冷暖,担当媒体责任”。
明光泊岗乡萝卜滞销的事件从一定程度上说,是一个普遍的经济现象,反映了农民朋友在农业产业结构调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不切合实际、盲目跟风而导致的生产与销售脱节的尴尬局面。《滁州日报》在这起新闻事件中的策划运作,在帮助农民解决萝卜滞销窘境的同时,也为农民朋友在生产过程中如何结合当地实际进行结构调整上了一堂生动的“调结构,促增收”的教育课。《滁州日报》通过这次新闻策划扩大了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滁州日报》“卖萝卜系列”和晨刊的“萝卜销售追踪”连续报道,分别获得2011年度安徽新闻奖一等奖和安徽经济新闻奖一等奖。
二、用
如何提高经济新闻报道的可读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