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叫卖里的似水年华
一种纯粹民间的市井风情
正在悄然消失的京腔京韵
曾经神韵鲜活的吆喝
老北京游商小贩走街串巷的叫卖
绘成昨日京城胡同小巷里的民生画卷
于繁华深处聆听这座古老城池的心跳
世事变迁今昔异然……
“甜蒜豆汁儿麻豆腐,糖麻花、米麻花,芝麻酱烧饼加焦圈儿——”手扶在耳朵后,头稍上扬,这段原汁原味的老北京早点叫卖来自82岁的崔燕民老人。除了这段儿,老人会的叫卖还有许多。
八旬老人为何对老北京叫卖情有独钟呢?
叫卖,简单来说就是边吆喝边卖货物,用以招揽买主。叫卖是世界上最早的广告形式。如今大家走在街上,经常能听到各商家在扩音器中播放的宣传词、广告语,有些地方是一遍一遍地重复,声音还都不小。而在过去,商贩们都是沿街叫卖和吆喝,来招揽生意。
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叫卖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以老北京叫卖为例,那时的商人在胡同、街巷等为推销商品(或服务)边走边吆喝,叫卖声高亢、有韵味、好懂耐听。老北京的风土人情,是叫卖产生的摇篮。而且,“老北京叫卖”还作为一项民俗,在2007年被列入了《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寻找叫卖传人
故事开头这位八旬叫卖老翁名叫崔燕民,家住北京望京西园一区,他希望,在他有生之年能将手上绝活传给下一代,却苦于寻找未果。
老人出生于1931年,今年82岁,满族人,从小在安定门内方家胡同长大。为维持生计11岁开始“吆喝”走街串巷,至今能表演至少150种老北京叫卖声。
“打梳头油、买网子啊,买刮头篦子、买拢梳”,崔老见到记者,随即从家里小库房拿出各种叫卖道具开始“吆喝”。据崔老介绍,在他孩童时代,他就开始卖臭豆腐、冰棍、西瓜、报纸、烟卷儿等货品,包括日用品、食品、金银首饰。那时候,由于胡同庭院深,每家每户大门紧闭,商贩们只能挑着扁担、背着箩筐上门“吆喝”买卖。
“想把东西卖出去,你得有一套本事。我的吆喝曲调是一路自己琢磨过来的,干这行不研究点特色吆喝声的话买卖不好做。开始的时候喊的声儿不对,吆喝的字头也不对。人家听着不顺耳不舒服不惹人家喜爱。自个儿得动脑筋。”
“卖报,号外,号外,看新闻啊,火车上房喽。喊这个就是招引看报的人听见有新闻他必定要买,实际上,这是我编造的。”
要引起别人注意,光凭嗓子吆喝还不够。很多买卖都有自己叫卖的家伙儿事儿,拨浪鼓、铜铃铛、惊闺叶……崔燕民一件件摆弄着。
“那个社会妇女早上起来都梳头。用梳头油、雪花膏,还有刨花泡水,抿这头发。它那不是粘的吗,头发一抿上就不散了。就打这个。买梳头油打网子,买网子,买梳头油,买拢子,买篦子,买红头绳儿嘞。
”
每唱一段,崔燕民都能讲出这段吆喝背后,当时的风俗,那段历史的细节。而这也是老北京叫卖留下的最鲜活的部分。
如今,也有人在进行老北京叫卖的表演,但是,真正走街串巷,做过小生意,叫卖过的老人都年事已高,有些已经
去世。他们中,有人会上百段的叫卖,但没有人能把这些都传承下来。
年过八旬的崔燕民老人几年前就想找一个传人,却一直处在失望之中。他有一个疑问说难道“老北京叫卖”这一民俗文化,以后只能在博物馆里欣赏到了么?
步入老年后,他参加各种民俗活动,和之前的叫卖大王和叫卖真人沟通交流,切磋手艺。“如今会叫卖的老人越来越少,这种老北京非物质文
老北京叫卖里的似水年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