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教育测量的质量指标
第二节效度
第二节效度
一、效度的概念
二、效度的统计学原理及其与信度的关系
三、效度的估计
四、提高效度的方法
一、效度的概念
效度(Validity)是指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的程度,亦即测量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第一,效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
。
第二,一种测验的效度只是高或低的问题。
第三,在教育测量中,效度问题比在其他领域的测量中更为重要。
一、效度的概念
这是因为:
⑴教育测量的对象大多是精神现象,只能通过对其具有可测性的外部表现(如语言或动作等)的测量,以间接认识其心理活动、心理特征或知识水平等。
⑵学生的心理活动、心理特征与其外部表现之间,一般仅具有相关关系而无函数关系,外部行为并不能准确无误地反映某种心理状态。
⑶教育测量的对象不是物而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人能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外部行为,掩盖自己的内心活动,这就增加了认识其精神现象的难度。
二、效度的统计学原理及其与信度的关系1、效度的统计学原理
在实际测量中,影响效度的主要因素是系统误差。因而在讨论效度时,还必须把真分数方差分解为两个部分,一是潜在真分数方差(σV2),另一部分是系统误差分数方差(σI2) ,它与由随机误差引起的变异(σE2)不同。
2、效度与信度的关系
σV2
σI2
σE2
σV2
σI2
σE2
σV2
σI2
σE2
根据公式(2-2)和(2-3),可将效度与信度的关系图解于后:
根据分析,可得结论如下:1)高信度是高效度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2)效度系数不会大于信度系数的平方根。可以用下式表示:
高效度、高信度
低效度、高信度
低效度、低信度
三、效度的估计
效度估计就是多方寻找证据来证明一个测验的有效性程度的过程。
1974年美国心理学会发行的《教育和心理测量的标准》一书将效度分为三大类:内容效度、效标关联效度和结构效度。
(一)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
又称合理效度或逻辑程度,是指测验内容或行为取样的代表性和适当程度;即测验的内容范围、材料与所要测量的内容范围、教育目标是否相符合;测验中测题所引起的行为是否是所要测量的属性的明确反应;测验的结果是否是一个有代表性的行为样本。
估计内容效度的方法:
估计内容效度的方法:
(1)逻辑分析的方法。其工作思路是请有关专家对测验题目与原定内容范围的吻合程度作出判断。
(2)统计分析法。从同一个教学内容总体中抽取两套独立的平行测验,用这两个测验来测同一批被试,求其相关。若相关高,表明测验内容效度较高;若相关低,表示测验的内容效度较低。
采用求统计量的公式进行计算,其公式有以下三种形式:
内容效度主要应用于成就测验、学科测验、选拔和分类职业测验。
内容效度不适合用于能力倾向和人格测验。
第二章 教育测量的质量指标2(效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