蒄李德裕的“名言”:朝廷大官,应该让公卿贵族子弟担任。因为他们从小就受熏陶,对朝廷中的一些礼仪制度很熟悉,不教自会。而寒门出身的人,即便很有才华,但登第做官后,一切从头学起,就很难熟悉了。①袁这真是啥人说啥话。李德裕门第显赫,他的爷爷李栖筠做过御史大夫,父亲李吉甫在唐宪宗的时候做过宰相。或许受家庭条件的影响吧,李德裕从小就不喜欢科举,也没参加过科试,尽管像他父亲一样,他后来也做了宰相,但他最初走入仕途完全靠的是门荫。所以,对那些从科举入仕的同僚,他大都瞧不起。莇不过,他之所以持这样的成见,关键的还是源于他与牛僧孺的党派之争。有唐一代,李德裕与牛僧孺的党派之争,持续时间之长,水火不溶之势,实在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和李德裕比,牛党的领袖——牛僧孺的祖上、父亲都没做过什么大官,他纯是“科班”出身,走入仕途完全靠的是个人的努力。这就难免给李德裕留下攻击的“弱点”。肆然而,李德裕的这句话固然有一定道理,却不符合逻辑。熟悉朝廷礼仪制度,确实是做一个好官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但不是唯一的条件。按照唐制,官员的提拔,要从“德行、才用、劳效”这“三实”上考察②,可制度终归是制度,要提拔谁特别是要用谁当宰相,说到底,还不是皇帝一句话?!皇帝的“喜好”才是一个人被重用的唯一条件。这一点,李德裕自己忽起忽落,最后客死他乡的遭遇,就是很好的例证。袄苏味道的“名言”:在官场上处事不要整的太明白,一旦整错了,必然遭到责备,凡事模棱两可左右逢源最好。③虿薇膅肁肁薂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朝廷里的大员没挨过整的寥寥无几,苏味道就是其一。苏味道的能力虽然很一般,但他对历代宰相怎么为官处事的那一套很有研究,深谐官场之道。他的为官秘诀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模棱两可,这一点,表面上看和郑板桥信奉的那个难得糊涂好像差不多。当时的人给他送了一个外号叫“苏模棱”。蒈这多少有些令人费解:武则天那么精明,怎么会用这样的人当宰相呢?这不犯糊涂吗?其实,这恰恰是武则天的精明。武则天刚坐上龙椅的时候,“群情不附”。为此,在人的使用上,她采取了两手抓。一手就是任用酷吏、亲信,以打击异己,树立威信。一手就是任用“和事姥”式的人物做宰辅,以缓和矛盾,平衡局势。武则天用苏味道,显然用的是他的“特长”。膄耐人寻味的是,这么一个看起来毫无原则,毫无主见的人,却对他的弟弟要求很严。因为身居相职,有实权,他的弟弟常常求他办事。但苏味道似乎很“正经”,经常予以回绝,惹得他弟弟动不动就当面把他一顿凌辱,可他一点也不介意,坦然待之。这真叫人犯琢磨:如此“泾渭分明”的苏味道,哪个是真实的呢?看来,人这个感情动物,有时候真的很复杂。莃李义琰的“名言”:做大官,再住进大房子,我不是不想,怕的是弄不好会惹火烧身,招来灾祸。④莂人都有七情六欲,这很正常。关键的是,凡事都有个度,过了度就物极必反了。李义琰当宰相的时候,唐高宗因为患头风病,朝廷上的日常事务基本都由武则天处理,人称“二圣”。也正因为此,武则天的野心逐渐开始膨胀,有不少大臣也开始倒向她这一边,可李义琰似乎并不买武则天的帐。蒃有一次,高宗想正式下诏叫武则天堂而皇之地管理朝政,李义琰据理力争,高宗才放弃了这个打算。等到高宗死后,武则天以太后名义临朝称制,任命已经退休的李义琰为怀州刺史,但李义琰思前想后没有接受。他为什么不接受呢?因为他怕,怕武则天报复。果不其然,武则天掌握了大权后,杀了不少异
唐朝六位宰相至名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