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版课标对语文新课程实验误区的纠正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在很大程度上反思了课改十年以来语文教育在诸多问题上存在的误区,厘清了一系列模糊的认识,纠正了一些错误的做法,不少地方作了明显的删改。我们学习2011年版课标时,不能仅停留在数字的变化和语句的增删上,还应高度关注课标调整前后的现实背景,深入认识课标修订的针对性,感受语文教育本质规律的决定性作用,从细微处见深意。
语文新课程实施的十年是曲折的十年:“三维”目标的偏执化,语文学科属性的弱化;学生主体地位的绝对化,教师角色意识和地位的弱化和矮化;“去知识化”倾向的泛滥,“双基”的缺失动摇了学生全面语文素养形成的根基;过度提倡个性化、创造性和批判性阅读,无视文本的客观确定性……
走过了课改之初的轰轰烈烈,经历了教育理念和行为的矫枉过正,语文教育在躁动中逐步复归正道。适时出现的2011年版课标让我们感受到了课程的设计者对语文学科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深入认知和探究,体会到了语文教育未来fazhan发展的正确走向。
一、突出学科属性,回归语文本真
修订前后的课标都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但对这一导向的偏执化解读致使十年新课程语文教学病态发展。在众多病症中,“非语文”“泛语文”尤为突出,它们“混淆了语文课与公民课、lishi历史课、技术课的区别,使语文学科界域模糊,目标游离,内容庞杂
”,[1]语文的学科特质在语文教育中被日益淡化,语文教育正一步步被异化。
2011年版课标在扭转这一倾向的努力中给出了明确的指向。
首先,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具体性质——“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还道出了语言文字运用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2011年版课标在课程性质、任务等方面对学科属性的具体确定,极大地丰富了语文课程的内涵,降低了它被异化、泛化的可能。
其次,2011年版课标要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就告诉我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而非直接目标。语文只能是语文,达成这一目标必须走适合语文学科特点之路,必须致力于“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此过程中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追求有机融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维度目标的达成之中,lixue自然而然地达成,是“渗透”,而非生硬的“贯穿”。
最后,对新课程提倡的综合性学习中的跨学科学习,2011年版课标也明确提出了“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的崭新要求,在综合性学习评价建议中提出
“应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还要求教材“设计的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要体现语文特点”……这一系列调整、补充,都在把语文教育引回符合学科属性的本真道路上,对语文教育“走自己的路
2011年版课标对语文新课程实验误区的纠正理念 (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