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庄二中2012年初三语文国庆作业(物候专题)命题人:束长清一、阅读下面李白《塞下曲》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问题。【诗的分析】诗句用巧妙的对比凸现边地的苦寒恶劣。“无花”二字双关春风不到、万物凋蔽的荒芜萧索,“五月”则又分明暗示天山一带一年四季朔风凛冽、寒凉刺骨的气候特点。一二句环境描写烘托三四句的乡思离愁。“折柳”即《折杨柳》古曲的简称,暗含思乡离别之苦怨。由此,我们感受到了边关将士置身荒寒绝域的肌肤之痛和背井离乡、思家念亲的心灵煎熬之苦。意境雄阔而苍凉,情调凄婉而悲壮。诗歌后面四句描细节,状豪情。其中,五六两句紧承前意,描绘将士们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拂晓,鸣金击鼓,整个军队步调一致,进退有度,军纪严肃,气氛紧张。只言“晓战”,则见整日行军,全天战斗的忙碌紧张。晚上,枕戈待旦,严阵以待,不说“宵眠枕玉鞍”,而说“宵眠抱玉鞍”,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战士们便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这两句只写一“晓”一“宵”,并不铺叙全日生活,概括性亦强,足见将士们征南战北,纵横驰骋,夜以继日,奋战不息的英勇顽强。全篇只此二句作对仗,严整的形式适与严肃之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七八两句音情高亢,意愿绝决,化用西汉介子傅的故事而又翻出新意,雄快有力,振奋人心。1、(1)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2、前四句与五六句的关系怎样?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4、诗的开头写五月“寒”,结尾则写“斩楼兰”,这样写有什么用意?(1)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现象。二、阅读《凉州词》回答问题。【赏析】这首诗,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悲壮的情感。诗的首句写自下而上对黄河的远眺,次句写边塞环境的险恶,两句合在一起,用大笔写意的手法,渲染刻画了边塞风光的雄奇苍凉和边防战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恶劣。后两句笔锋一转,引入羌笛之声。折杨柳送别本是唐人风习,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词更能引起思乡的离愁。可如今在这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想要折一枝杨柳聊寄别情也不可能,这怎能不让人更感悲伤。全诗表现了盛唐诗人悲凉慷慨的精神风貌。羌笛何须怨杨柳①【注】①此句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1、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_____”或“_____”;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_____”。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2、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4、一片”与”万仞”对照,明写了什么?暗写了什么?5、诗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的是。6、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B.“杨柳”是双关语,既指音乐的曲调,又指现实中的杨柳树。“何须”二字,由边地图景描绘转入情感抒发。,情绪消极悲切。阅读下面《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然后回答后面问题。1、诗中表现“早春”的景物有:、、。2、“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一句富有哲理的名句,请你选定一个角度(例如内容、哲理、写法等)作一点赏析。3、这首诗的作者和()、()并称为“三苏”4、画面景物有动有静,静态的景物有()、()、()、()和(),动态的景物有()和(),诗人从这些景物中感受到()来了,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四、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释下列物候现象。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说明其中的物候的规律是什么?(揭示了土壤中营养物质的积累过程,蕴涵生物循环规律。)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一首描写我国季风气候的诗篇。诗中的“春风”当指夏季风。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答:甘肃玉门关一带,深居大陆内部,四周又有高山阻挡,来自海洋的温润气流,很少能到达这里,因此,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于荒漠。3、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为什么?答:候到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皆鸣。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节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答: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国庆物候古诗作业(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