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虽只有“方寸之地”,却是很好的文化、艺术载体,被人们称为一个国家的“名片”。与股票相比,邮票是一种更为稳定的投资方式,是国际公认的可以长期保值增值的文化产品。
好的收藏品永远都会有市场,邮市上较为耀眼的传统珍品可谓老纪、特邮票。老纪、特邮票是发行于1949年-1967年的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的统称。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所发行的纪念邮票共计494枚、特种邮票511枚,荟萃了新中国邮票设计史上最优秀名家的设计手笔。老纪、特邮票的特点是热门题材多,大套票多,优秀作品多。
1962年,我国发行了《贵妃醉酒》小型张,发行量为2万枚,是新中国邮票中发行量最少的一种,面值为3元。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市场上供不应求,它已卖到2500元1枚。近几年更是身价倍增,创下5万余元的拍卖天价,在不到40多年的时间里,升值了1万余倍。笔者了解到,“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去年的售价为26000元,现在已经突破35000元。目前炒得最火的“庚申猴”票,也由去年的每枚1650元,上升到目前的3000多元。
在集邮界,拥有这些珍品邮票,可被视为收藏档次的体现。这些高档珍稀邮品的不断升值,也使一些老纪、特等中高档邮品开始抢手,价格也随之走高。有专家认为,邮票收藏和投资要有精品意识,例如老纪、特邮票,特别是像“庚申猴”、“梅兰芳舞台艺术”等这样的珍贵邮票的保值、增值性较强,是长线投资的收藏品种,持有这样的邮品就不应该轻易出手。
1980年,“白暨豚”小本票面世,从此,小本票作为一类特殊邮票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1983年,我国发行了“秦始皇兵马俑”小本票,这张票工艺精美、细腻,可以说是我国小本票史上的经典之作。专家介绍,小本票属于A级邮品,但由于当时集邮水平低,收藏者集邮知识不足,鉴赏能力欠缺,小本票长期被大多数集邮人所忽视。当时,很多集邮人把小本票各张邮票分拆开了卖,市场价格居然高于整个小本票整体出售的价格,出现了异常的“部分大于整体”的奇怪现象。实际上,完整的小本票绝对应该“浑身是宝”。
可以说,邮票收藏比的是存量。2002年,我国发行了第一枚异形邮票,即圆形邮票“世界杯足球赛”小全张,三组共发行300万张,是我国近20年来发行量最少的一枚邮票。这是我国邮票发行史上唯一一枚由内地、香港、澳门三个发行主体、三种货币形式、三种设计、版别不同的邮票,专家预测,未来它的升值空间十分广阔。
邮票收藏中还有一个规律,那就是越“错”越值钱。有些特殊邮票也存在着很高的收藏价值,其中包括由于印刷失误等原因发行的错体票、折白票、变体票,还有漏打磁孔和打歪磁孔所造成的废品邮票,它们由于流入市面较少而变得弥足珍贵。
判断邮票价值需看三个要素:一是题材热点,如近期的世界文化遗产系列、纪念票等被普遍关注;二是发行量和存世量,存世量越少价值越高;三是印刷水平;四是邮票品相。专家建议,要收藏题材重要、邮品等级较高、有效信息容量较大、为大家所喜闻乐见的邮品,例如猴票、生肖文化套票、古典名著系列邮票、山水大套票以及最近的航天题材邮票等,这些票更容易成为市场关注重点。
世界上第一套异形邮票是1853年9月1日英属南非好望角发行的三角形邮票,之后不少国家和地区效仿发行各种形状的异形邮票。异材异形很有收藏趣味。比如,有种仿真巧克力味邮票,是在当
邮票知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