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以文化育润物无.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以文化育润物无声-政治论文以文化育润物无声 李鑫(甘肃省岷县第一中学)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就意味着,教育对人的影响应当是无形的、非强制的和根本性的。笔者认为,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要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至少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让学生有话可说。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性质、任务以及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决定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所以,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学生课堂互动,在不弱化知识点的同时,我们需要尽可能地把教材中理论化的内容观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可感、可知、可言、可思。如在《传统文化的继承》第一目“文化面面观”内容中,教材开篇分别呈现了“针灸”、“京剧”、“书法”三幅图片,试图通过这三幅图片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性”等特点,从而引入学习。这三幅图片不能不说非常经典,可是,要让学生从“它们的由来”中直接引入学习,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作为导入的情境,至少需要让大多数学生参与,让大多数学生有话可说,才能激发起大多数学生对教学主题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以选择了“问题导入”:“同学们,当你听到‘传统文化’这个词时,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结果,学生们七嘴八舌说了许多:孔子、针灸、书法、秦腔、唐诗、宋词、《离骚》、《清明上河图》等等。学生在发言过程中,不仅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而且也很好地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感受”过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得到了尊重。随后,笔者选择其中的“针灸”进行了简单介绍,着重梳理出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时代性、民族性”三个特点,并没有对三幅图片进行面面俱到的分析与处理。,让学生自主归结。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要让知识活起来。教材内容都不是静止的知识,学生也不是接收知识的容器。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去获取知识,让知识活起来,在学生心中以独特方式建构起来,这是教学设计的最高目标,由此变“要我学”成为“我要学”。在教学“传统习俗、民居、文艺、思想的继承”时,我并没有简单地依据教材要求讲其地位、作用、价值之类的东西,而是把这些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感受中理解文化的继承。首先,我抛出问题:“同学们,说说你听到‘传统习俗’这个词时,首先想到的画面。”一同学大喊“春节!”一下子其他同学也喊了起来,“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因为教学时间距离中秋节不远,我便以此为例,继续询问:“过中秋,要干什么?”好多学生回答:“吃月饼!”“赏月!”“全家团圆!”这样就自然进入到传统习俗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与习惯”的内

以文化育润物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漫山花海
  • 文件大小151 KB
  • 时间2019-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