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城市与社区绿道规划及设计技术指引东莞市城市与社区绿道规划及设计技术指引(初稿)第一部分绿道慢行道一、组成绿道慢行道包括人行道、自行车道以及绿道红线范围内的登山路径等。二、色彩新建绿道慢行道统一采用暖色系,以彩色沥青为主要面材。软基路面以及可能发生水淹的路段可以考虑使用暖色透水砖。其他因条件限制不宜采用彩色沥青的,可采用暖色调彩色水泥或暖色调压模水泥。改建路面两侧应加上暖色标注线,中间按照规定距离(见后章节)加暖色自行车标识。登山径应尽可能使用当地产建材,因地制宜,厉行节约,减少高档大理石用量。三、选线城市以及社区绿道的主要功能仍然是满足休闲需求。不应将其与城市公共自行车道以及慢行道混为一谈。其关系是在城市以及社区绿道建设完成后的基础上建设城市公共自行车道以及城市慢行道系统。因此,城市以及社区绿道选线因该贯彻“轻松惬意、舒适安全”的原则,优先满足休闲出行需求。选线原则有:(一)绿道应尽量利用有较好绿化基底的道路系统,以保证景观效果。社区绿道应保证有行道树可以遮阴。(二)应与区域绿道连接成网。应在镇(街道、园区)内形成独立环线网络,尽量贯穿镇中心区、各主要居民点,为居民提供出行便利。(三)绿道应尽量串联连接社区公园、绿地、广场和景区等公共休闲场所;(四)绿道应考虑与公交系统良好对接。(五)绿道应在原有景观基础上优化升级,避免大拆大建。(六)绿道选线应结合镇(街道、园区)原有环境整治工程计划以及宜居城乡建设工程计划统筹开展,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四、设计(一)一般宽度1、,,,自行车道与人行道间有1米以上绿化隔离带。2、用地条件受限的,应保证绿道与车行道之间有绿化隔离带或安全防护栏,自行车道宽2米以上,。3、。(二)类型宽度根据自行车行道与人行道的关系可分为分离型、并行型、混行型三类。1、分离型:2、并行型:3、混行型:有条件的镇(街道、园区)应在市财政资金配套建设标准内优先选用分离行绿道建设模式。五、工程类型根据慢行道的工程建设强度,经过与有关部门协商,我市城市及社区绿道建设分为完全新建型、重度改建型、中度扩建型和轻度完善型四个类型,并制定相应界定条件(见表1-1)。原则上慢行道以完全新建型和重度改建型为主。表1-1慢行道按工程建设强度分类表分类建设要求用地条件造价完全新建型慢行道宽4米以上,,面材采用彩色沥青,。在未人工建设场地上新建慢行道。,其中自行车道宽2米以上,面材采用彩色沥青,。现状路面不满足慢行道需要,需要更换铺装、增加道路强度等较大程度改造;新建分离型自行车道;通过悬挑形式扩宽路面,使之达到慢行道要求的道路。,面材可沿用原来材料,其中自行车道宽2米以上,。现状道路中的人行道路面质量好,但宽度未能满足慢行道的要求,可在保留原有人行道(作为慢行道的一部分)的基础上进行加宽扩建,满足慢行道要求的路径。,面材沿用原来材料,其中自行车道宽2米以上,。现状道路中已有足够宽度和质量好的人行道,可以满足慢行道的基本要求只需在原有路面上加以完善即可使用的路径。每公里约15万元各地具体类型应在设计时给予确定并作为验收以及财政补贴的依据。第二部分绿道驿站驿站是绿道服务站点,为市民提供信息咨询、休闲游憩、自行车停放租赁、管理维护、洗手间、报警等服务。城市及社区绿道驿站与区域绿道驿站相比建设原则是因地制宜,规模适度减小,造价降低、密度加大,为今后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打下基础。(一)面积、密度及造价标准大型驿站小型驿站规模用地面积500~800平方米200~3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400平方米100~200平方米布局密度10~12公里3~4公里功能设置游客中心需要需要自行车租赁点能停放80部单车,不少于210平方米能停放3050部单车,不少于130平方米公共厕所男蹲位4个,小便器3个,女蹲位6个男蹲位2个,小便器1个,女蹲位3个小卖部需要需要报警点需要需要咨询点需要不需要治安点需要不需要取水点需要不需要值班室及配套用房需要需要停车场停车位10个不需要,也可借用周边停车场设置。城市及社区绿道驿站平均造价原则上控制在48万以内。(二)布置原则:1、驿站可充分利用已有设施和建筑进行适当改造和提升,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共用共享。2、相对集中的设置于绿道出入口、公交接驳点、景观节点等,以方便人群使用,提高使用效率。3、鼓励利用生态环保型材料,建设可移动、可拆卸、非永久性的服
东莞市城市与社区绿道规划及设计技术指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