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树学校徐彦红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门教学生如何做人的课程,它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她)对生活的体验、分享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新课程改革呼唤品德教学回归儿童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教育必须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思想品德教育走进生活,让生活处处是思想品德教育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一、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大部分虽源于现实生活,但有的仍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有的道德形象让学生有望尘莫及之感。因此,我们依据学生良好道德品德习得的规律和教学实际,对部分教材进行生活性的转化,使其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以满足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如在教学《我爱秋天》中,我带学生到大自然里,观察秋天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秋天的美丽。有的学生说:“秋天是成熟的季节,农民伯伯在收庄稼。”有的说:“秋天来了树叶黄了,踩上去软绵绵的真舒服。”有的说:“秋天到了,我发现天气转凉了。”还有的说:“秋天是果实累累的季节,园子飘来了香气,到处是一片金黄的海洋,秋天真美啊!”他们知道农民的辛苦,学会体谅父母的艰辛,我顺时教育学生从小要爱惜粮食,不挑吃穿,艰苦奋斗。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方面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经验作为最鲜活的教育资源,注重以“我”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实现积极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我们注意通过多媒体课件、课本剧等形式,使学习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静态的教学内容动态化,努力活化教学内容。二、拓宽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不应限于教材提供的内容,而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以教科书内容为点,扩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的生活题材,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比如,在教学《认识自我》这一单元时,我班学生杨顺由于受到家庭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在班里经常拿别人的东西,自己觉得习以为常而不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课堂上我先用他在班里每天给我们生火为例教育其他学生。当杨顺听到我的夸奖时不好意思的对我说:“老师我也有自己的缺点,我保证以后不会再别人的东西了。”他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谢佳慧说:“王富玲学习好她不但在学习上帮助刘鹏,在生活中也帮助同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点也有自己的缺点,我们一定认识自我的价值。我在帮助学生总结和回顾自己的生活,体会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以及其间的快乐,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方面感受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新课标倡导通过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体现了“生活即教学”的理念。我们以文本教材中的教育主题为引子,“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让他们面临真实生活,自觉进行观察、感受、体验、分析、研究、反思,并用“美好生活”的目标去引导和提升自己的真实生活,真正享受生活的乐趣。如教《在公共场所》一课后,我结合少先队大队部的活动,进行了“文明与我同行”
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