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慢性心衰检测BNP新方法:
慢性心衰的临床表现纷繁复杂,很容易与呼吸系疾病及心脏的其他疾病混淆,单纯的体格检查和一般经验诊断的误诊率高。其诊断过程中受主观因素干扰较多,难以进行严格划分,不能有效地使病情评价更符合实际,客观性不强。尽管临床有超声心动图检查简便、廉价,但对于某些老年、肥胖和肺气肿患者来说诊断较为困难。2000年11月,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通过并批准了一种有效、简便新的慢性心衰检测方法,即B-型促尿钠排泄缩氨酸(BNP)含量检测。近年来国内推行检测BNP方法诊断慢性心衰收到了满意效果。
BNP主要起源于心室肌,是对心室膨胀的应激产物。美国科研人员发现,正常人群组的BNP含量非常低,一般在30皮克/毫升左右,左心室功能紊乱者的BNP有所升高(141皮克/毫升),而慢性心衰患者的BNP含量非常高,达1076皮克/毫升。研究资料显示,随着慢性心衰心功能分级级别的提高,BNP水平也随着不断增高。国内医院在2002年9月至2003年9月检测,其准确度基本保持在93%左右。目前国际上较为公认的是诊断慢性心衰分级的参考值是:
Ⅰ级心功能:BNP为152±16皮克/毫升;
Ⅱ级心功能:BNP为332±25皮克/毫升;
Ⅲ级心功能:BNP为590±31皮克/毫升;
Ⅳ级心功能:BNP为960±34皮克/毫升。
BNP在心衰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心脏科梁雨露博士
作者:梁雨露
1981年de Bold等给大鼠注射正常心房肌匀浆可引起利钠利尿的研究工作导致了心房利钠肽(ANP)的发现。此后,相继发现了结构和生物学特性相似的其他肽类,P和DNP,统称为钠利尿肽家族(1)。
BNP于1988年日本学者首先从猪脑中分离出来,因而命名为脑钠钛(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2)。后来发现脑、脊髓和心肺组织均可分泌BNP,但左心室是主要分泌场所,故又称为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简写仍为BNP。人BNP是由32个氨基酸组成的肽类激素,其基因定位于1号染色体短臂远端、紧靠ANP基因位置的上游(1、2)。BNP是作为激素原合成的,称之为proBNP(BNP前体)。在受到心肌细胞的刺激后(例如,心肌细胞拉伸),proBNP在蛋白酶作用下列解为NT-proBNP和生物活性激素BNP。迄今,有关BNP的合成、储存、分泌、病理生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已有较多的研究,但对于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仍有较多的争论,一些问题需作进一步的循症医学研究。
NT-proBNP临床价值
有研究显示,心室功能障碍患者的NT-proBNP含量会升高,而且含量与心衰的严重程度直接相关(NYHA,纽约心脏协会分级)。因为NT-proBNP是反映心脏功能的敏感指标,所以NT-proBNP水平升高预示着可能存在潜在的心脏疾病,需做进一步检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NT-proBNP含量正常基本上可以排除心功能受损。至少50%呼吸困难的患者有非心脏疾病的症状。由于症状是治疗的主要依据,所以这些不是心衰,但表现心衰症状的患者会被当作心衰患者来治疗,或由需要心脏病专家做进一步的评估。因此NT-proBNP可用于:排除有症状的其他患者,使其无须再咨询心脏病专家和接受治疗。避免对怀疑为心衰但并非心衰的患者治疗
诊断慢性心衰检测BNP新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