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面向对象的概念和记号
在20世纪,软件开发引入了面向对象方法。
从80年代中期起,人们开始注重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技术的研究,逐步形成了面向对象方法学。
进入90年代后,面向对象方法学已经成为人们在开发软件时最重要的范型之一。
面向对象方法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是尽可能模拟人类习惯的思维方式,使开发软件的方法与过程尽可能接近人类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使描述问题的问题空间(也称为问题域)与实现解法的解空间(也称为求解域)在结构上尽可能一致。
面向对象方法学的主要结论
客观世界的问题都是由客观世界中的实体及实体间的关系构成。
从动态观点看,对对象施加的操作就是该对象的行为。
客观世界中的实体既具有静态的属性又具有动态的行为。因此,面向对象方法把对象作为由数据及可施加在这些数据上的操作所构成的统一体。
对象不仅能被动地等待外界对它进行操作,而且也可以主动处理相关事件的请求。
面向对象方法学中的“对象”,是解空间中的对象,软件系统就是由一系列离散的解空间对象构成的集合。我们应该使得解空间中的对象与问题空间中的对象尽可能一致。这些解空间中的对象,是通过发送消息而相互作用,从而得出问题的解。
面向对象方法学的优点
与人类习惯的思维方法一致;
稳定性好;
可重用性好;
较易开发大型软件产品;
所开发出的软件可维护性好;
面向对象软件比较容易修改;
面向对象软件比较容易理解;
面向对象软件易于测试和调试。
面向对象的概念
对象的概念
我们认为,在应用领域中有意义的、与所要解决的问题有关系的任何事物,都可以作为对象,
它既可以是具体概念,也可以是人为的概念,还可以是任何具有明确边界和意义的事务。
客观世界中的对象,既具有静态的属性,又具有动态的行为。
面向对象方法学中的对象既描述了该对象属性数据,也描述了对这些数据施加的操作(也称为服务或方法),属性和对属性的操作封装在一起,即对象是对属性值和操作的封装。
对象的特点
对象以数据为中心,操作围绕着数据来设置;
对象是主动的;
对象实现了数据封装,一个对象类型可看作是一种抽象数据类型;
对象具有并行性;
对象独立性好。
1. 类(class)
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彼此相似的客观事物,人们通常习惯于把这些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归为一类,这就是分类思想。
在面向对象中,“类”就是对具有相同数据和相同操作的一组相似对象的定义,在定义中通常也给出了对怎样创建该类的新对象的说明。
第8章 面向对象的概念和记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