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课程设计.ppt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第三章两种不同的文化选择——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第一节历来对中西文化精神差异的探讨第二节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第三节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第四节中庸和平与崇力尚争第五节内向与开放第一节历来对中西文化精神差异的探讨中西文化各自的基本精神究竟是什么?二者间又有哪些冲突与差异呢?这个问题近百年来一直是中国思想界讨论的热点。早在戊戌前后,一批力主引进西学促进中国政治变革的维新派思想家如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即对此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其中翻译家严复曾作过内容广泛的比较。他认为中西文化的不同在于:第一节历来对中西文化精神差异的探讨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的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中等;中国亲亲,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其于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于祸实也,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第一节历来对中西文化精神差异的探讨到五四时期,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进一步阐发了这一论题。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1915年曾在《青年杂志》上撰文探讨“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他总结了三条:(一)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二)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三)西洋民族以法治为本位,以实力为本位;东洋民族以感情为本位,以虚文为本位。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之一李大钊亦提出:“东西文明根本不同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是也。”他接着对两大文明不同的特征作了较全面的总结,指出东西文明的差异在于:第一节历来对中西文化精神差异的探讨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依赖的,一为独立的;一为苟安的,一为突进的;一为因袭的,一为创造的;一为保守的,一为进步的;一为直觉的,一为理智的;一为空想的,一为体验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一为灵的,一为肉的;一为向天的,一为立地的;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第一节历来对中西文化精神差异的探讨李大钊的这一总结可以说是五四时期关于东西文化差异讨论中各种观点的大融合。以后一些学者的观点不外取其一、二而排除其他而已。如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唐君毅提出:“西方文化之重心在科学宗教,中国文化之重心在道德艺术。”另一位台湾学者张荫龄发挥动静说提出“海洋的文化恰如智者尚智;内陆的文化恰如仁者尚德”的观点。此外,还有流行-日寸的中国文化是精神文明,西方文化是物质文明之类的观点,皆已包括在李大钊的总结之中。近20年来则又有中国是性善论文化,西方是性恶论文化;中国是乐感文化,西方是罪感文化;中国是一元文化,西方是多元文化等林林总总的见解。第一节历来对中西文化精神差异的探讨在这些比较中,学者们的立场多为扬西而抑中,对中国的旧文化持较多的否定。例如,李大钊在分析了东西文明的差异之后,虽指出两种文明互有长短,却着重列举了东方文明的几大短处——(1)厌世的人生观不适于宇宙进化之理法;(2)惰性太重;(3)不尊重个性之权威与势力;(4)阶级的精神视个人仅为一较大单位中不完全之部分,部分之生存价值全为单位所吞没;(5)对于妇人之轻侮;(6)同情心之缺乏;(7)神权之偏重,专制主义之盛。第一节历来对中西文化精神差异的探讨胡适则从文化进化论的观点出发,认为中西之异的实质是“古今之异”。他认为东方文明的特点是“知足、安分、安命、安贫、乐天、不争、认吃亏”。进而指出:“知足的东方人自安于简陋的生活,故不求物质享受的提高;自安于愚昧,自安于‘不识不知’,故不注重真理的发现与技艺器械的发明;自安于现成的环境与命运,故不想征服自然,只求乐天安命,不想改革制度,只图安分守己,不想革命,只做顺民。”相反他认为西方近代文明的特点正是“不安分”,“不安贫”,“努力奋斗”,“不知足”,而“神圣的不知足是一切革新一切进化的动力。”
第三章 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课程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