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古诗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孙袆 - 《现代教学》 - 2015 - 被引量: 0正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文教学,应该与民族精神教育紧密联系,因为古诗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优秀的古诗被广泛传诵。古诗学习有利于学生加强语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感受民族情怀,体会民族精神。因此,我整理了小学一至四年级所教学的古诗文,在古诗教学中挖掘古诗中的民族情结,引导学生边解读诗词的意思边感受诗中所蕴涵的我国悠久的民族精神,感受古诗文中所蕴涵的故乡之情、友人之情、保家卫国之情、赞美祖国山河之情等,让学生在民族精古诗文教学;民族精神教育;中华传统美德;古诗教学;边塞诗;中所;送别诗;山水诗;民族情结;唐代诗歌;唐宋诗词源远流长。千百年来闪烁着不朽的艺术光芒,飘逸豪放的李白,沉郁顿抑的杜甫,清扬畅丽的白居易,凄婉优柔的李煜,闲雅清婉的李清照,豪放旷达的苏轼,雄放流畅的陆游……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向我们说话,向我们呈现他们整体的人格、气质、风骨,凸现出唐宋诗词在传统人文中的独特魅力,感受灵魂难言的欣悦和洗礼。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华夏民族崇尚友道珍惜人伦形成一种风尚。在唐宋诗词中,这种人伦情怀是一种不但在空间上不分地域,普遍存在的情感,而且在时间上不分古今,十分持久而又十分高尚的情感。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说明只要世界上有真正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存在,那么即使在天涯,也可以互相安慰、互相鼓励。李白与王昌龄的关系不错,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李白写过一首诗,寄托自己的一往情深:“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芙蓉楼送辛渐》是这一类诗中的名篇:“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作于王昌龄官江宁丞之日,诗人正遭谤议,送挚友远行,临别所嘱,惟以玉壶冰心自明心迹,又是与朋友和亲人们的共勉之词。苏轼的《南乡子·送述古》下阕中写词人送走了朋友归来后的感受,“秋雨晴时泪不晴”,词人面对荧荧的灯儿,听窗外绵绵的秋雨,友去的失落感让词人难以自持,恐怕是雨停了,泪水也不会停。在唐宋诗词中,这种人文性的体现并不是客观、静止的,孤立、冷峻的,而是与人文环境互为观照的,动态的探寻的过程,让我们感受到了友情的真诚与恒久。友情厚重,恋情也缠绵。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字字珠玑的警策之语,闪耀着人文的熠熠光芒,像这种追求自由,歌颂爱情,体现人性真爱的诗词数不胜数。有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柳永《蝶恋花》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恋情缠绵,亲情更深沉。唐代溧阳县尉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慈母的深情厚爱,亲切感人。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传唱至今。中国文化之所以重视情感,是因为国人自觉地意识到,情感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内在需要,人而无情,不可以为人,但情感是理性的,它提倡高尚的情操、情趣、情怀。唐宋诗词中,洋溢和渗透在其中的浓浓的友情、恋情、亲情,如同醇酿,让人沉醉,代代飘香。中华传统诗词源远流长,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在民族凝聚力形成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古往今来,圣贤先哲、仁人志士都是传承和弘扬中华诗词文化的典范。2
品经典古诗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