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作文感悟能力的途径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那么感悟是写作的灵魂。因为写作不能照搬生活的原样,而必须通过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生活的原样才能变成写作的材料。同样道理,写作不能照抄所阅读的作品,只有通过对所读作品的感悟,才能吸取作品的各种精华,充实自己的写作内容,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所以,生活也好,阅读也好,都必须通过感悟,才能形成自己的写作材料和写作能力,可以说感悟是连接生活、阅读和写作之间的一道不可缺少的桥梁。有了感悟才会有写作,没有感悟就写不出好作品。因此,感悟是写作的灵魂。什么是感悟呢?感悟就是在人的心理观念基础上派生出的一种特殊情感活动。它是学生写好作文必须具有的审美品质。但是,人的感悟是有差异的,许多学生在观看同一个景物时,有的灵感顿生,有的却一片茫然;在经历同一件事情时,有的百感交集,有的却无动于衷,在面临同一个问题时,有的思如泉涌,有的却木然无知。记得有一次,我布置一篇以“秋天的田野”为话题的文章,要求学生先去野外观察,把自己所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不少学生不是写金黄的稻穗,就是写肥沃的田野,表现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但也有几位学生观察很仔细,不但用眼看,还用心灵感悟,他们把目光停在了田野上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农家小楼上。其中一个学生由林立的小楼写到家乡的变化,歌颂党的政策好。而另一学生则由田野上林立的小楼和在田野里劳作的三三两两的老农,想到了土地和人的关系,他感受到的不是丰收的喜悦,而是担忧环境的污染,土地的减少,写出了《救救土地》这样的富有强烈感悟与内在情感的好文章。由此可见,感悟能力强的人耳聪目明,时时留心,处处在意,遇事敏感,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善于激发心中的情,作文富有灵气;反之,感悟能力弱的人,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一切无所用心,缺乏激情没有自己的见解。既然人的感悟能力有差异,那么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就应该对感悟能力差的学生加强培养。到底应如何引导学生去加强感悟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有平平常常的小事。大事要关心,小事更要关心。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去关心身边哪些普普通通的人和平平常常的事,用细腻的心灵去体味生活中的真善美,去挖掘蕴含在生活中的哲理。让他们面对缤纷多彩的大千世界而能焕发出一种感悟的生命活力。如果学生能养成这样用心观察生活的得七年级下册,学习第六单元有关动物的文章时,做了一次作文训练,要学生写一写自己喜爱的动物。一个学生写的是小乌龟。文中有这么一段文字:那是一个明媚的晌午,它顺着沙发爬上了客厅的窗台,把小脑袋紧贴在玻璃上,睁着眼睛向外观望:鸽子在蓝天下飞翔,麻雀在梧桐下歌唱,小朋友在院子里捉迷藏……小龟趴在窗台上一动不动,眼睛充满了好奇与渴望。我真担心它会掉下来,可它去却满不在乎……正当我转身走向自己的房间时,突然,“啪”的一声,我的头发蓦地竖了起来,心脏狂跳着。啊!我的小龟,你太不小心了,你的好奇心会要你的命的!我看它鼻子里流出红红的鲜血,害怕极了,认为它该乖乖地回到它的“小屋”里去了,可它不肯。它拼命从我手中挣脱出去,竟又向着窗台爬去……读了这几段文字,我很欣赏这学生的观察力,他抓住小龟眼睛的描写及“拼命挣扎”的细节,表现出了小龟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和渴望,突出了它不畏艰难、
培养作文感悟能力的途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