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交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名称:高性能防滑路面处治技术研究申报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制2008年6月目录1项目的背景及必要性 42项目前期科研及工作基础 63项目实施方案 ,我国公路建设飞速发展,高速公路里程增长迅速,但随着我国公路交通的迅速发展,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对公路的行驶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沥青混合料空隙率小,耐久性好的优点,但构造深度小,抗滑能力低,尤其在阴雨天气里,轮胎与路面间形成水膜,极易造成滑溜而引发交通事故,这种现象在刹车减速频繁的交叉口地带或出入口更为严重;同时由于车速较高,流量大,重载车较多的运营条件下,沥青路面的很容易磨光或磨耗,使路面抗滑能力迅速衰减。尤其是在大坡度路段、急弯路段、接近交叉口等刹车较为频繁的路段,由于路面防滑能力不足,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图1常见交通事故发生模式(纵坡,转弯,重车,高速)因此人们在享受现代交通的同时,也常发生“车祸猛于虎”的感叹,而减少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增大路面的摩擦系数。据某路段的统计,交通事故发生在雨天气的占31%,当修筑抗滑表层后,交通事故总量减少了41%。江苏宁大一级公路[1],雨天造成的交通事故达到事故综述的一半,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总损失的2/3,根据美国对国内30年交通事故原因的调查研究[2],因路滑而引起的交通事故占事故总数的25%,北京是某路段公路调查两年发生的交通事故,因雨天滑溜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占到了事故总数的28%。据深圳交通局统计,西部港区疏港道路交通繁重,且多为集装箱货柜车交通为主导,在大坡度路段、急弯路段、接近交叉口等路段,容易发生交通事故。而且由于汽车漏油等因素的影响,成块状的沥青混合料中沥青被溶解,粒料较为松散,影响正常行驶,深圳诱导交通事故。本项目针对由于路面因素导致的交通事故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交通事故发生的主导因素,以增大沥青混合料的摩擦系数为方法,满足防滑层的防油性性能的要求,兼顾防滑层长寿命、耐磨耗的特点,探求一种经济适用的材料,确保车辆行驶安全。、分析、试验和研究,明确长大纵坡、转弯路段、交叉口处、阴雨天气等条件影响下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掌握这些路段相应环境下车辆形式对路面的要求,在借鉴国内外道路经验维护修建的基础上,研究沥青混合料防滑层的路用性能、抗滑性能、耐久性能、耐油性能等。通过试验手段,在现行防滑层应用的基础上,探求一种抗滑性能好、长寿命、防油性好的混合料,并满足施工简易、经济适用的条件,为道路交通安全提供先决条件。,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确保车辆行驶的舒适性为背景。对由于沥青混合料的防滑性能引起的交通事故进行分析,探讨特殊路段包括长大纵坡、急转弯路段、交叉口处、阴雨天气环境下的汽车行驶对路面的要求进行分析,寻找满足汽车行驶要求并且满足耐久性和耐油性的材料。预期成果对于安全、经济地应用路面防滑层,具有广泛的指导性与适用性。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掌握从安全角度出发的特殊路段车辆行驶对路面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对现有路面修建材料抗滑性和耐久性以及抗油性做进一步的探讨。进而提高我,确保公路使用期内的服务能力,保证车辆行驶安全,因此本项目的开展将通过公路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许多成果。英国早在1927年就开始进行抗滑研究[2],TRRL是最早从事路面抗滑研究的机构,其研究成果表明在潮湿状况下发生交通事故与路面滑溜程度存在着可靠关系。美国公路研究认为,OGFC能够大大提高路面的抗滑性能[3],较好地消除行车漂滑和减轻溅水,提高雨天行车安全。日本公路研究调查资料表明[3],铺筑排水性路面以保持雨后路面摩擦系数可大量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而多孔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耐久性、抗疲劳性、低温特性等都没涉及,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随着材料工艺的不段发展,减薄沥青混凝土层厚度作为一种道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运而生[4]。超薄磨耗层首现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法国,用于沥青路面抗滑性能的恢复,具有现代意义的BB
高性能防滑路面处治技术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