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擎民族火炬传递时代强音陈涌泉是当代实力派剧作家,其戏剧创作,如《程婴救孤》、《风雨故园》等始终是社会和观众关注的焦点,新作《王屋山的女人》则入选第十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一上世纪90年代初戏剧萧条的时期,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陈涌泉却主动选择到剧团去当编剧。进入剧团后举债度日的艰难处境,没有打消他从事戏剧创作的决心。1995年陈涌泉终于完成了他的成名作《阿Q与孔乙己》。在这个戏里,陈涌泉把鲁迅小说中两个文学人物嫁接在一起,让他们在不断的碰撞中表达内心情感和观念冲突,取得了“1+1>2”的效果。有评论家说“阿Q是鲁迅的阿Q,孔乙己是鲁迅的孔乙己,阿Q加上孔乙己却是陈涌泉的”1,这是对《阿Q与孔乙己》创新之处的高度评价。该剧以平民的视角看待文化人的生存困境,小人物的哀苦悲愁。剧中人物抒发希望和悲苦的大段唱词,酣畅淋漓,把戏曲功能发挥到了极致。这个剧目一改当时河南戏剧“粗俗浅陋”的形象,在全国产生了轰动性的影响。2002年陈涌泉创作了豫剧《程婴救孤》。该剧虽然改编自元杂剧《赵氏孤儿》,但突破了原作的复仇主题,着力张扬民族精神。程婴等人舍身救孤的目的不是为培植一颗复仇的种子,而是出于对社稷的匡扶,对道义的担当,对诚信的承诺,对信仰的坚守,体现了一个民族在大是大非面前应有的态度和良知。《程婴救孤》堪称河南戏剧在新世纪的突围之作,就这个剧目荣获国家大奖的档次和数量、演出的场次和观众的反响、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外国观众的接受程度以及被全国其他剧种移植的次数,在河南当代戏剧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在全国也是极为罕见的。可以说,《程婴救孤》创造了当代戏剧的一个“神话”,它不仅能进赛场也能进市场,不仅能让豫剧演也能让其他剧种演,不仅能在国内演也能到国外演,打破了当代戏剧“改编经典却难成经典、获得大奖却难占领市场、国人欣赏却难走出国门”2的怪圈,成为当代豫剧的扛鼎之作,被称为“经典名著改编的成功范例”。32019年9月,陈涌泉创作的《朱安女士》荣获第20届曹禺戏剧文学奖(第四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第一名。这是第一部描写朱安与鲁迅不幸婚姻的戏剧作品,写出了社会大变革时代一代人的遭际和命运。该剧将鲁迅由一个被光环笼罩的伟人还原为一个普通的人,将朱安由一个生活在伟人背影下的弱者提升为被关注的主体,写出了他们在没有爱情的婚姻中的痛苦和挣扎。面对鲁迅这样一个文化巨人,作者没有盲目崇拜,也没有恶意丑化,而是以一种平常、正常的心态,表达他们和普通人一样的情感,揭示他们灵魂深处的困惑和熬煎。这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观,也是一种健全的人性观,它表明我们在看待自己的历史文化时变得更加冷静,也表明我们的文化具有了更强的反思能力。只有不断反思的文化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正如鲁迅先生长孙周令飞在肯定《朱安女士》时说的:“只有让鲁迅走下神坛,还原到人间,他才能够更好地走进21世纪”。巴尔扎克曾说自己是“法录下他所生活的时代,并为未来提供答案。在世纪之交那个精神疲软、思想迷茫的年代,陈涌泉的《阿Q与孔乙己》、《程婴救孤》无疑是“为时而著”之作。如果说《阿Q与孔乙己》是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那么《程婴救孤》则是对民族精神的高扬;如果说《阿Q与孔乙己》是站在世纪之末回望历史,那么《程婴救孤》则是立在世纪之初瞻望未来;《阿Q与孔乙己》意在表明中华民族要想健康地步入新世纪,必须丢掉沉重的思想和文化包袱,《程婴救孤》则是要告诉世人中华民族要想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高扬民族的核心价值。十多年过去了,《朱安女士》又应运而生。它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刻反思,因为一个民族要想走得更远,必须在文化上更加成熟;它是对我们民族心理的一种校正,因为一个民族要想真正走向世界,必须有理智的价值判断。陈涌泉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充满激情的表达方式,书写了这个时代奋进的历程,并留下了他对历史深刻的思索和对未来敏锐的展望。二陈涌泉是一位“本色”的剧作家,这表现在他的戏剧创作始终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在各种所谓的时髦潮流中,他没有对民族传统随意解构,也没有对外来文化盲目追随,而是一以贯之地走传承借鉴、创新发展的路子。综观陈涌泉所有的戏剧作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创新都是在尊重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他的发展都是有深厚传统作支撑的发展,作品中贯穿着他对传统文化的理性审视,对戏剧使命的热情呼唤,对主体价值的充分张扬,对剧种特色的保持强化,体现出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明确的文化追求。首先,陈涌泉的戏剧创作体现出一种文化创新意识。他认为,中国戏曲虽有着深厚的传统积淀,但要获得良好的发展,必须在更高的形态上完成现代转换,契合当代观众的审美心理,实现传统戏曲的现代化。在创作《程婴救孤》时,陈涌泉一改原作忠奸斗争的简单框范,集中展示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和精神世界,表现程婴在绝境之中的不屈与坚韧,彰显出生
高擎民族火炬 传递时代强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