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印江民族中学历史组吴运江“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始;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共存的开始。”--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鸿宾长城--农耕文明的防卫线?两种文明的分隔线?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北周北方南方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东汉隋朝东魏北齐宋梁齐陈南朝北朝西魏一、概念(一)、北魏(P32)一、概念(二)、宗主督护制(P33)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三)、均田制(P36)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四)、三长制(P36)(五)、封建化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六)、民族融合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经济上: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风俗上:少数民族汉化。社会发展(政治上):少数民族封建化。文化上: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这两尊北魏骑马武士陶俑令我们想起北魏骑兵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场景。“马背上得天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迅速崛起、逐鹿中原、饮马长江的普遍现象。然而,“马背上得天下”不等于可以“马背上治天下”,北魏凭借武力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面临着一个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的问题。可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成孝文帝痛下决心、坚定不移进行这场伟大的改革运动呢?北方少数民族汉族文化政治制度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民族材料一:民族比较表农耕为主游牧为主逐水草而居定居比较完备相对落后先进相对落后材料二:“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材料三:“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教材,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社会存在着哪几对尖锐矛盾?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一、改革原因探究前提:北魏崛起,统一黄河流域。有利条件:统治阶级汉化改革奠定基础。不利条件:民族、阶级矛盾激化加剧统治危机。推动力:冯太后、孝文帝积极改革。客观原因: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二、改革的原因1、前提:北魏崛起统一黄河流域。2、有利条件:统治阶级汉化改革奠定基础。3、必要性:民族、阶级矛盾激化加剧统治危机。4、推动力:冯太后、孝文帝积极改革。5、客观原因: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三、改革的目的:1、根本目的:缓和民族、阶级矛盾巩固统治。2、直接目的:改革鲜卑落后状态促进北魏发展。自主探究: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前后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一)第一阶段(484年—490年)——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创建新制度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1)、原因:吏治腐败影响收入激化矛盾。(2)、目的:澄清吏治巩固统治。有一次,孝文帝问大臣怎样才能够平定盗贼,有大臣回答说,盗贼也是人,为贼实属无奈。如果地方官吏称职,治理有方,盗贼自然就会平息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上述措施有什么意义?(3)、意义:吏治改善,缓和阶级、民族矛盾为改革创造条件;农民负担减轻,有利于北方农业发展。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一)第一阶段(484年—490年)——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创建新制度材料一(485年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决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官职)均给天下之田……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材料二(490年)主畿(京师平城)之内,颇为少雨,关外诸方,禾稼仍茂。……一岁未收,未为大损。材料三正光(521年)以前,时惟全盛,户口之数,比夫晋(西晋)之太康,倍而已矣。利用材料和课本知识思考均田制是不是重新平均分配土地?有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豪强地主有没有受损?2、推行均田制(1)、原因:①、中原战乱,百姓流亡。②、内迁鲜卑人学会农耕生活。③、直接原因:政府与宗主争夺土地。(2)、前提: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
北魏孝文帝改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