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中国革命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其间百余年,是为中国近代史。百余年间,中国发生了太多太多。纵观这百余年的近代史,可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企图救亡图存,复兴中华的历史;是中国人民艰苦探索、寻求出路的历史;是一次又一次血泪的教训谱写的历史。积贫积弱的中国,面对各国列强的侵略,急需复兴、崛起。一代又一代有志人士,肩负起振兴中华的重担,寻求救亡图存、复兴强国的出路,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其间,有温和的改良,妄图以平稳的态势徐图救国;亦有流血的革命,渴望从根源上迅速做出积贫积弱的困境……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由此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封建的中国逐步转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变为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及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为了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无数的中国人,进行了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斗争,爱国人士提出过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各种主张,并为此进行努力尝试,做出过重大牺牲。怎样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摆在无数爱国志士面前的首要问题!一次又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加速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总结失败教训,寻求救国道路。早期,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国外的先进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一些具有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的爱国人士,则相继提出“与西方国家进行商战”、“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等主张,是为早期的维新思想。太平天国起义,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希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其核心在于解决土地问题,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提出相应主张。然而,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农民阶级无法克服其小农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其自身无法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胜利的重担,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为挽救清政府统治危机,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洋务。他们兴办了近代企业,建立了新式海陆军,并创办了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虽然其标榜着“自强”、“求富”,但由于其具有着封建性、对外国的依赖性,以及管理阶层的腐朽性等,终以失败告终。洋务运动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困找到出路,也不可能躲避其最终失败的命运。维新派的戊戌维新运动,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提出了改良创新,不可否认这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然而因其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还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难见成效。百日维新果如昙花一现,未见灿烂,顷刻消亡!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促使了改良派与革命派关于革命与改良进行了一场辩论,辩论了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以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革命,是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
论近代中国革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