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随心所欲的画画发布者:杨明涛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教师课前可谓精心设计教案,上课程序可谓严谨。可是学生呢,你讲的是津津有味、头头是道,他听的是枯燥泛味、时时瞌睡;作业时,有很多学生的作业是“不入正轨”,你教他画“狗”,而他画的是“猫”。这是学生的“不务正业”,还是学生的“故意捣鬼”?不是,这恰恰反映了我们的美术教育的现状:美术教育不合“人心”,不符“学情”。 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很多教师是很“认真”地备课了,但他们仅仅是备“课”,而不是备“人”。教材是他们唯一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他们考虑的是如何把教材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他们做的是仅限于知识传授技巧这层意义上的备课,严重地忽略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里,想学生之所想,教学生之所需;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让个性得到解放,画心中之画,表心中之情。正所谓让学生“随心所欲”,要做到这点,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进:一、了解学生生活,巧置情景,调动学生的感知欲。 要让学生喜欢美术,就必须要让学生从心里对美术产生一种需要。所谓需要,就是一种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大脑中的反映,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动力。心理学、教育学认为:一切人的生存和发展都不能离开环境,儿童自出生后就会在社会生活、周围环境及家庭中生活成长。由此可知,要了解学生的需要,要让学生产生美术学习的需要,就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生长环境及生活。对于学生来讲,他们的知识与技能是由经验中来的,特别绘画活动更离不开儿童的直接经验,他们的绘画内容来源于自然,贴近于他们的真实生活。了解这一点,就了解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例如在教学《淅沥的小雨》这一课时,按照常规的美术教学就是教师借助所有可能的教学手段,如挂图、多媒体等,精心地设置一个虚拟的下雨的情景。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去回忆下雨的情景了,加上教师所谓的“形象生动地”描述来让学生获得对下雨的感受。这样的教学会取得好的效果吗?非也。这种虚拟的场景对小学来讲,太遥远、太不可感知了,很难触动学生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情感,他们也就难以积极地去回忆、去创作了。还有,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不随意记忆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中占优势,他们对已经历过的事物很难有理性地、整体地把握。因此,让他们在教室中回忆下雨的情景,就不可能对小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把握,无异于纸上谈兵,学起来也就枯燥无味。针对这种情况,我调整了《淅沥的小雨》的教学,一是调整教学时间,在恰逢下雨时才教这一课。这办法看起来有点笨,但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雨,亲切而形象,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增。二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让他们到雨中去嬉戏、去体验,感受实实在在的雨,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形象的,感受是深刻的,他们对小雨中的形象充满表现欲望,这样就会主动、积极地去把雨中的感受画下来。其实,“在玩中学”、“寓教于乐”是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是师生的共同愿望。我们知道,爱动是儿童的天性,我让他们在雨中亲自去体验被雨点滴打在身上的那种清凉与惊奇,体验被雨淋湿的那种惬意与狼狈,更体验到了在雨中的欢乐与激情,所有的这些,不可能用一张嘴能简单说清楚的。实践证明,他们对“雨中抱头而跑”、“雨中险些摔跤”等情形表现得很形象、很生动。因为在这种愉悦与激情中,他们的感知由被动变为
湖北省武汉小美1班学习简报6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