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每一个人悲伤的愤怒
评蔡崇达《皮囊》
韩寒监制,刘德华、李敬泽作序,蔡崇达的《皮囊》出手不凡。在编者按里,韩寒写到∶这本书他写了很久,我希望自己可以读更久。慢一些,不争一些,也许得到更多,到达更快。是的,读过之后,你就知道,这是一部用心之作。《皮囊》中14个关于故乡,关于亲人,关于生死,关于直面自我内心的故事,值得你倾付同样的深情,一字一句来读。
一位长期从事新闻写作的杂志主编首次尝试文学作品,十多年从事媒体的经历,二百六七十万字的新闻报道练就的笔力足以让他把故事讲通讲透,但,还不够,蔡崇达敞开皮囊,感性分陈血肉人生,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贪、嗔、痴一一坦诚道出。他通过写作不仅是为了表达,更是让自己和他人“看见”更多人、看见“世界”的更多可能、让每个人的人生体验更加完整。因而,这样的写作也是困难的,像作者自己所言:这无疑像一个医生,最终把手术刀划向自己。蔡崇达是在彻彻底底地解剖自我,所以读者透过文字感受到的是千钧之力,所以读者会发现每读一次都是在和自己的内心对话,每读一次都有新的发现。
我们说,是什么构成了有关故乡抽象而又具体的面貌?抽象到有时候只是一个字眼,具体到门前的一棵树,一块石头?《皮囊》里写到了作者的至亲。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的阿太,倔强争口气盖马上面临被拆命运房子的母亲,年轻时兼职混黑社会,后来中风多年至完全躺床上的父亲。写到了作者儿时的玩伴。有从九岁开始独自整理历史重要事件,利用组织小伙伴做游戏提高领导组织能力的天才文展。有本土长大向往外面世界的阿小和另一个即将奔赴香港的阿小。有大人反复嘱咐不要靠近,于本家族不容,牺牲于陈规陋习的张美丽,还有,老人坚信的那些神明和其他一些诡异故事,更有夹杂在其中的故乡独有风俗。
长大后,谁不是离家茫茫人海游,可在每个人心底,故乡都一直占据着最重要的部分。故乡不管发达与否,都养育你长大,故乡的人事构筑了你最初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影响你的一生。“从一个小镇的生活再到一个县城一个地级市一个大城市,顺着这根链条下来,每一个层次的生活都不一样,你经过对比,对以往的更能理解而且吸收,对现在的也更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太多人在循着这样的模式前行,尤其是对于出身农村或小镇的人而言,《皮囊》引发了太多共鸣——仿佛蔡崇达道出了你酝酿许久却表达不出的感情,且比你自己还要用力。马塞尔·普鲁斯特说:每个读者只能读到依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读完会想到自己年迈的父母,会想找个时间和他们认真聊会他们的年轻时代,他们另一种形式的爱情。会想到儿时的小伙伴,你们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久不联系或偶尔联系,你们全部人的聚会大概真的要等到“彼此都老了,年迈再次抹去其他,构成我们每个人最重要的标志”。你也知道老人口中那些诡异的故事事实上是怎么一回事,可不会戳破,因为你也不能确保自己不会在某个瞬间像作者一样诚心地说一声“我再一次相信神明了”。那些儿时的天才和另类早已泯然众人,但下定论未免为时过早——通往幸福的道路从来不止一条。
《皮囊》最后提出了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你要怎么生活,你真正喜欢的是什么,你要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享受生活。“生活从来不是那么简单的梦想以及磨难,不是简单的所谓理想还是阴谋,生活不是那么简单的概
书评《皮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