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阳县南寨中学常兴周【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一目《全面小康的蓝图》。【设计思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属于国情教育课,是在八年级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和指导思想之后,进一步让学生认识我国现阶段我国人民生活状况,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蓝图。而本节课则是让学生品味小康,感受生活的巨大变化。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中,注重现实生活实际的反映,让学生从生活实例去判断和感知。鉴于我校为农村初级中学,因此,教学中要把学生身边的事实同发展较快的地区小康建设步伐相结合,引导学生去整体感知。【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知道现阶段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及其意义。学会运用“全的实际情况进行简要评价。方法与途径:利用本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主要统计数据资料体现本地区人民生活变化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家乡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情感与评价:通过了解总体达到小康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增强自豪感。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查看图片资料。【教学重点】总体上达到小康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运用“全的实际情况进行简要评价。【教学准备】1、搜集本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主要统计数据资料体现本地区人民生活变化的图片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1、课件出示:体现本地区人民生活变化的图片(自己的摄影和网络图片),背景插曲为《好日子》学生思考:看完影像,你有何感触?2、引入课题:对家乡的发展,同学们都感到振奋,但其实我们这里的变化只是国家整体发展的小小缩影。板书:《全面小康的蓝图》(上)二、初步感知——提出小康。(一)小康目标的提出1、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第一个◆下的内容。多媒体出示思考题,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讨论。(1)是谁首先提出了小康目标?(2)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根本目的是什么?(3)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是什么?2、学生然后汇报讨论结果。3、小结。多媒体展示:▲邓小平在1979年把2000年的奋斗目标确定为小康社会.▲出发点和归宿点: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小康的事实标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分析:本环节主要指让学生小康的提出背景,初步建立概念,也初步明确小康目标提出的现实意义。]三、事实感悟——认识小康。1、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第二个◆的内容,了解《全的基本标准》。教师介绍:1991年,国家统计局同计划、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参照有关国家标准,综合中国实际情况,对我国小康指标做了量上的界定,制定了这个包括16个指标的《全的基本标准》。2、学生讨论归纳:这个标准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指标?(经济方面、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方面、社会发展方面)3、认识“恩格尔系数”。(1)学生阅读《标准》下的备注,理解“恩格尔系数”的含义。思考:“恩格尔系数”与居民生活水平成比。(2)多媒体出示:恩格尔系数人民生活水平“系数”>60%贫困或绝对贫困50%<“系数”<60%温饱40%<“系数”<50%小康30%<“系数”<40%富裕“系数”<30%最富裕(3)同桌思考讨论:《标准》中设定的恩格尔系数为50%是怎样的水平?教师介绍:这个值代表的是虽不富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学设计-文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