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迅速推开,新课程改革能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获得最终成功,关键就在学校和老师。作为教学的人来说,应该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克服一切困难,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每一项工作。我也对课程改革有一些见解。百年大计,以教育为本。这个观念已经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但是,教育工作,特别是基础教育,是个长线工程,也是个系统工程,不容易出成绩的工程。大道理好讲,做起来绝非易事。它牵扯方方面面,有些甚至不是我们能够解决的。我认为新课程改革也有不可取的地方,对于有些学生来说,新课程改革只是变了一种学习方法,脱离了以前学死知识的方法,让学生活起来,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自己,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享受自主学习的快乐。又能在学习中了解更多的知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互动。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接受不了这种高校的学习方式,只会让他们很累,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所以我感觉高效也要有分别对待。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有以下认识。过去基础教育和目前基础教育有很大不同。我是2008年师范学校毕业担任小学语文教师的。以我自己的想法,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更高。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准备一桶水。现在是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长流水。我总觉得现在学生的智商很高,思维活跃,现有的知识和传统的方法不够用,不能用。以前社会对小学教育的看法与现在大不相同。尤其是农村,别人问你干什么,你要是说教小学的,你会看到他们眼里流露出鄙夷的目光。农村里的人说那些不好好念书的,毕业后就在村里教个小学。现在可不同了,当今社会非常重视小学教育,认为小学是孩子的基础,必须打下坚定的地基。就像盖楼房一样,地基的牢固才决定着楼层的高度和坚固度。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不衔接。学生接受教育是多方面的。学校重要,社会和家庭也不容忽视。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校教育学生要拾金不昧,但家长却骂孩子那样太傻;学校教育不骂人、不打架,家长却说与同学争执,绝不能吃亏,该出手时就出手;学校教育同学们在学习上要互相帮助,家长却讲不要管他们,把你个人学习抓好就行等等。这些观念的碰撞,让学生思想迷茫,不知所措。社会上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比如,我组织学生对乱丢废塑料袋污染环境的问题进行调查。学生们到垃圾场、居民区、公园等场所调查劝说,得到的是冷嘲热讽,不配合。再比如,校园周围的网吧、游戏厅不按国家规定的“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要求办事,而是见钱眼开,见利忘义,拉拢、诱惑学生上网、打游戏,甚至通宵营业。教师是为人师表的职业,是“生产”人才的职业,作用举足轻重。老百姓种庄稼,失误是一年的粮食;厂长搞经营,失误是一个企业的效益;官员施政,失误是一个地方的福祉;而每个教师的工作,失误就是耽搁一代人,甚至两代人,就是老百姓说的“误人子弟”,后果不堪设想。应试教育中学校使用教师,家长评价教师,总归是以考试成绩为凭的。这样带来的结果是,老师和学生的命运都寄托在考试命题者的手中。一份充斥着死记硬背课本知识的试题造成的恶果是,教师以此为导向,逼迫学生整天忙于过关,各科教师题海战术交替应用,学生疲于应付,完全成了接受死知识的“容器”。我认为,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应该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教育、良好习惯的形成、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上。外国学校也考试。他们考学生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分析能力、配合能力。他们不出成绩
小学教学论文《对课程改革的想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