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育与美育传统摘要:文章着重从先秦儒、道的教育思想中提炼,挖掘传统美育资源,并将其蕴藏着的厚重的人文精髓,作为一种美育传统移植于现代审美教育的创建,构建现代意义的感性人生教育,强化情感作用与体验效应的审美教育。关键词:传统美育;教育思想;审美教育美育是把审美的价值转化为一种教育资源,通过这种资源的开发、利用来达到育人的目的。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大国,自先秦以来便蕴藏着丰富的审美教育资源,这是传统美育思想的积淀,也是中国自古便注重审美教育传统的体现。对传统丰富的美育资源和一以贯之的审美教育传统,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延续——在延续中借鉴,在借鉴中创新。一、传统美育的归纳、融合正如先秦文化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一样,先秦美育思想奠定中国传统美育的基础。因此,本文所说的传统美育主要侧重于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的审美教育内涵,而其中儒家美育思想和道家美育思想作为两大支柱,架构起传统美育的框架,它们闪烁着传统人文精神的光辉,既是传统美育思想的体现,又是审美教育传统的彰显。首先就传统美育的内容而言,中国古人具有极为敏锐的审美眼光和独到的审美感受力,他们擅长从自然和艺术的形式中挖掘美的因质,追求审美物生活化或通过主体的创造性实现人生各方面的审美化。一方面,他们从艺术形式中寻找审美空间,如儒家的孔子就非常重视“诗教”、“乐教”,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1],闻韶乐能“三月不知肉味”[2],传统美育从“诗”、“乐”等艺术形式开始,通过主体的创造性发挥来调和情感,使之成性,进而达到个体生命体验的完满,即乐的境界。而对乐的追求不只是诗歌、音乐等艺术形式,同时是通过对这些艺术形式的观照达到的一种心情愉悦的人生境界,来实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3]。另一方面,他们又从自然这个更为广阔的领域去延伸美与人的关系,通过回归自然的途径将世俗的人提升为审美的人。庄子是这一思想的代表性典型,庄子认为宇宙生命就是最高的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类认识自然更重要的目的是从自然中寻求和发展符合人类天性的自然之美,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体会自然之道,感受自然之美,是庄子的审美追求。因此,庄子重“游”的审美状态,主张通过“逍遥”的感受实现审美的快乐。孔子也认为自然中有无尽的审美资源,“智者乐山,仁者乐水”[4]是对美与人的赞喻,“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5]是对自然美好生活的推崇。孔子和庄子的美育思想都强调从美的形式中提取美的内容,并将其置于人生境界的高度,通过主体的创造性来实现个人生命的审美化。其次,传统美育的功能在于通过自然或艺术来给个体心灵赋予一定的理性、秩序、规范,从而引导个体精神存在走向某种恒定不变的理论信仰。从某种程度而言,传统美育可谓是人格美育。由于先秦思想家们对社会和个人的认同并非一致,儒家偏重社会,强调理想人格的生成,其审美教育“在于把伦理规范内化为个体内在的情感要求,使感性的、个性的、受动的情感转化为感性与理性、个性与社会,受动与主动相协调的情感,由此实现一种新的人格状态,即‘温柔敦厚’、‘文质彬彬’”[6],这是儒家的审美教育追求。它强调人格的培养,忽略个体的存在价值,将个体情感纳入社会性的理性规范之中,走向了伦理化的极端。而道家的审美教育侧重于个体,追求自由人格的美育正好弥补了这一缺失,庄子的美学构造了几乎没有文化和价值参照,纯然关注人的情感,潜在能力和自
传统美育与美育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