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桃子》教学设计
《分桃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六单元《除法》的第一课时,笔算除法历来是小学计算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容易出现多种问题。教材总安排的两个例题是“48÷2”和“48÷3”,对于第一道例题,学生在第一单元的口算中已学习过,所以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马上能口算答案24。如果直接让孩子们先口算再笔算,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因此宋老师在课堂一开始便创设“小猴子分桃子”的情境,让孩子们觉得口算很难算出,得出笔算的必要性,然后再从简单入手分析笔算除法算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动画出示情境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读取图中的信息,并进行讨论。互相说一说对图意的理解,并全班交流,了解猴子的数量、桃子的数量、小猴子想吃桃子等。并进一步获悉,为了公平必须要平均分等信息。)
2、根据获取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3、81÷3=□ 136÷4=□ 先存入问题银行吧。
4、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一)解决“4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的问题:
1、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列式并计算。(多种方法尝试解决)
2、汇报。
①列式:48÷2= 并计算:你是怎么得到的?
②40÷2=20 8÷2=4 20+4=24
③( 24 )×2=48
④竖式
⑤运用小棒探究算法
3、引导学生关注竖式:
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看来每只猴子的确能分到24个桃子。让你给我们看看课本上专家是怎样列竖式的。
4、练一练(54页第一题)
(二)解决“把48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几个?”的问题 。
1、再设情境、引出问题。列式 48÷3=
2、动手实践,解决问题。操作小棒4捆与8根,分为三堆。
先分4捆,每只猴子分到1捆,剩下1捆。把操作过程,对照竖式,每一部分是怎么写的,特别强调剩下1捆写在哪,是怎么来的(每只猴子分到1捆后剩下的),竖式上是怎么来的(4—3=1)。
再把1捆解开,与8根合在一起,每只猴子又分到6根。对照竖式,把各部分写完整。说出各部分表达的意义。
3、边操作边对照竖式,自己说一遍。
4、全班检查。(说算理)
三、巩固练习
小黑板出示练习题目
四、课堂总结
分桃子的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