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直击“被就业”
作者Gzz 来源:华图网络运营中心
事件概述
在当今高校统计就业率的背景下,部分高校的毕业生“被就业”。其中大多是大家都已经熟悉的“被要求就业”,即学校要求没就业的毕业生自己随便找个章盖。在协议书上证明自己就业。而现在网帖曝光称也出现了个别“被瞒着就业”的情况,毕业生自己不知情就已经就业了。中国一些大学为了证明自己的毕业生抢手,要求学生毕业后就“就业”,若不能证明自己就业,就会受到学校的严厉处罚,比如不能得到毕业证等等。也有学校自己想办法弄到一些企业的虚假证明,给毕业生开出就业证明,而学生自己被蒙在鼓里。
模拟题
你如何看待大学毕业生“被就业”现象?
参考解析
目前,在我国一些高校存在着大学毕业生“被就业”的现象,但是,从“要求学生就业”到“学生被就业”,高校的就业率造假日益疯狂,这反映出三方面问题。
其一,教育部门对就业率造假的查处不严格,纵容高校的造假行为。
虽然教育部门早就有“严厉打击高校就业率造假”的通知与规定,但近年来鲜见对高校就业率进行核查,并严肃处理责任人的案例,久而久之,高校也就更加胆大妄为,甚至公开交流造假经验,
“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其二,“被就业”是政绩工程的异化形态
就业率原本只是学校统计就业时的一个参数,不期然竟演变成学校招生的招牌,进而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展示政绩的指标。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以虚高的就业率骗取国家投入和社会信任,而教育主管部门也以此作为一项政绩,向社会交代。
其三,“被就业”掩盖了实质上的就业难,可能造成有关方面对就业形势的误判。不能说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地方政府在推动大学生就业上的积极努力,但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过度强调就业率,并将就业率指标纳入政绩考核,必然导致“欺上瞒下”行为的产生。而且,如果循此数据判断中国经济社会的话,难免产生“就业形势一片大好”的误判,进而使得大学生就业难的真问题迟迟得不到缓解。
吉林省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直击“被就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