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编码及适用专业课程编码:135231211总学时:90面授学时:24自学学时:66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本科)二、课程性质《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其他后续专业课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等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利用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检索等,对文献进行整理与使用,为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三、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材料的理论和应用的基础课程。古今中外文献浩如烟海、无法穷读,如何才能用较短的时间、有限的精力读自己最需要的书,网罗最必要的文献资料,文献学无疑是得其门而入、事半功倍的一把钥匙。因此,《中国古典文献学》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它既具有基础性,又具有应用性。基础性是指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文献学是为后续专业课程打基础,是为学生今后独立阅读文献资料打基础。汉语言文学类学生学习文献学重在学以致用,它是研究和发展本专业的重要工具,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文献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文献的载体、文献形成与流布的主要形式、文献的收藏与散佚、文献的版本、校勘、文献目录、文献的辑佚与辨伪,了解什么是类书和丛书,掌握重要文史工具书的使用。为学好这门课,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抓重点,即应牢固掌握文献的基本使用方法。(二)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要尽可能运用实物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对古代文献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三)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的文献收集与查阅。五、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为了学好本课程,首先要具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态度,应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学习。在学习中要刻苦钻研、踏踏实实、虚心求教、持之以恒。在学、文化水平紧密相连的特点;要理解文献的散佚、错讹等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从而在实际阅读中自觉地形成辨伪意识;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前后是如何呼应的;要重在理解,能提出问题,积极思考,不要死记;要注意各种方法的交叉使用,不要孤立地看问题;通过练习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并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学习规定的教材外,应参阅相关的参考书。如有条件,可通过翻阅年代较早的文献版本及文史工具书,训练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严谨的治学作风。六、自学内容与指导第一章文献的载体(一)自学内容文献载体主要指那些历史上已被记载下来的文献资料的载体。从古到今较重要的有以下几种:甲骨、金、石、竹木、帛、莎草纸、羊皮纸、贝叶、纸。(二)本章重点1、各种文献载体产生的大致时间,主要内容、形式。2、甲骨对保存文献所具有的重要价值。3、纸质文献的装潢形式,包括卷子、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三)本章难点国外早期的三种重要书写材料:莎草纸、羊皮纸、贝叶。文献载体的具体样式。(四)本章考点1、甲骨对保存历史资料、保存古文字的价值。2、甲骨、卷子、经折装的形式、特点。(五)学习指导学习文献的载体——甲骨时,应注意:1、我占卜文字,在世界上是独有的;2、具体的方法是:先在龟甲或卜骨上凿穴,凿而不透,然后再在火上灼,看上面的裂纹(兆),来预定吉凶。“卜”字就是裂纹之状。然后在裂纹附近刻上占辞,包括时间、时间、占卜人、占卜结果。到事情发生之后,还要记上灵验与否,叫验辞。3、由于是用象形文字刻上去的,它保存了我国早期的象形文字,是研究古文字的宝库。我国先秦时期称铜为金。金文,主要是指青铜器上的铭文,当然也有少量其他金属,如铁器、金银器等。其时代主要是商周秦汉,以周代最多。学习文献载体——竹木时应注意:1、竹,主要是劈成长而窄的竹片,叫竹简。木,既可以劈成长而窄的木片——木简,也可以做成较宽的木板——方版(也叫牍)。竹木简起源很早,甲骨文里有“册”字,就是把竹木简编连成册的象形文字。2、简、牍的用途:古代有六寸之简,用作符信;法律文书亦用长简;版牍可用来写信、上奏。3、加工制作:木简加工较容易,只需破板刮削;竹简破成竹条后,还要把简面刮平(一般指竹黄一面),再用火烤干,这种加工叫“杀青”。学习文献的载体——纸时,应注意:1、造纸术的发明:过去历史记载是东汉蔡伦发明纸,现在考古发现早在西汉初年就有了纸。纸在三国到两晋时期还没有取代简牍,但已在社会上被广泛使用。到了东晋,纸才基本取代简牍。2、纸质文献的装潢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卷子、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3、纸在早期以卷子的形式出现。卷子是用一张张纸粘接起来,卷起来存放。卷子一头有轴,叫“卷轴”,一头悬挂标签,叫牙签;有装书的袋子,叫“帙”。4、经折装,大约出现在唐代后
古典文献学自学参考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