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流派简述 2硬功 6铁扫帚 6上罐功 6提斤斤 7拔山功 7仙人掌 7铁布衫 8硃砂掌 8一指禅功 8合盘掌 9吐纳功法 9筑基 9玄意诀 10易筋经 11周天功法 16小周天功法 17太清导引养生经 19武当松溪派内功 23道家龙门派性命双修法诀 32内外兼修 49戚家刀(简) 49破杀 50铁肚功 52铁腿功 53铁臂功 55铁臂金刚捶 58三修功 59千斤神腿功 60无极八卦硬气功 62黑龙十八手 63秘传杀手拳 66霍氏八极拳的铁砂掌功法 69劈挂拳 72断骨残筋手法 75形神拳动作 78步法 86秘传步法训练-清净门 86推荐:沾衣十八跌 91中国武术流派简述我国是武术之乡。在我国古代称武术为武男或武艺,又称做技击。因为武术是我国的国粹,所以近百年来,武术又称为国术或国技。在我国的武术中,包括拳术及兵杖两种。“拳术者:徒手之操练,兵杖者,器械之运用”。本文仅介绍拳术的流派。武术起源于远古时代,传说从黄帝时期就将武术用于战争了,如《史记·乐书》上说的:“蚩尤氏……与皇帝斗”。又如《列子·黄帝》里也曾记载过这方面的情况。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战争的需要,使我国当时在武术方面也相应的得到发展。就在这个历史阶段,我国武术界人才辈出,并且从过去的单纯实践,形成了初步的理论,如《庄子·论剑篇》中所记载的“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的论述。随着武术的发展,武术中开始有了师承关系,有了这种关系,就奠定了武术流派的基础。然而武术流派的正式形成,当推到我国的唐代时期。因为佛教的禅宗,在唐代才开始分为南北两大派别,南派以慧能和尚为首,谓之顿宗,北派以神秀和尚为首,谓之渐宗。河南嵩山少林寺的武要,当时正值方兴未艾之际,于是效法禅宗,也开始分为南北两派。南派的以菩提达摩为宗师,北派以求那跋陀罗为宗师,南派以达摩所传的《洗髓经》和《易筋经》等,做为此派的基本功,所传的拳法以龙、虎、蛇、豺、鹤五形拳为主,称为少林派拳法的内家拳。北派以求那跋陀罗所传的拳法为“十八罗汉手”又称“十八手先天罗汉拳”,仅是18资姿势,后来逐渐演变为各种套路的少林拳法,当时只是为僧众在坐禅之余,专以锻炼身体而用,此又称为少林派拳法的外家拳。后世之人,常将此内外两家的少林拳,混为一谈,故往往使有些人,对此拳派鱼鲁莫辨。自唐代以后,由于习武之人日益增多,对于武术这门学术有研究成果的人,都各有千秋,各具特点,于是在当时的武林中,便出现了各自的师承关系。由于这种关系的发展,武术中就有了门户的出现,同时又受少林拳派别之分的影响,于是也出现了武术中的流派。在武术的流派中,总的归纳起来,也分为南北两大派别,南派为内家拳,北派为外家拳,内家拳以内功(所谓现在的气功)为基础,尚柔劲用时多以静待动,后发制人。外家拳以踢桩打袋等硬功夫作为拳术的基础,尚刚劲,用时多主攻击,先发制人。在南派的拳法中,最主要的有太极拳、八卦拳和形意拳。一、太极拳:内家拳法,当首推太极,因太极拳历史悠久,流传最为广泛,在中外都享有盛名。此拳术以“太极十三势”为主,“十三势”者,拥、挤、按、采、裂、搂、肘、靠,此八势是太极拳的手法;进步、退步、此二势,是太极拳的步法;左顾右盼,此太极拳的眼法;中定一势,是太极拳的身法。此外,太极拳以沾、粘、连、随为此拳术的四大要点,太极拳的特点,是内有柔化之力,外示缓慢之形,锻炼时主张用意不用力,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其动作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亦名长拳。此说见于抄本《太极拳论》。太极拳以练习拳架套路为求劲方法,以练习推手为懂劲阶段,以刚柔相济之力,引进落空之法为技击要领,但近代多有失传。再有太极拳注重养生,如太极拳家所传的《十三势歌》所言:“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至于太极拳的渊源,其说法不一,有谓创始于唐代隐士许宣平者,有谓创始于唐代李道子者,有谓始自梁元帝时的程灵先者,也有人谓太极拳是殷利亨所传,当时此拳名为“后天拳”,还有人认为是元代辽阳人张三峰所创立。以上诸说见于民国年间太极拳家许禹生先生,所著的《太极拳势图解》一书。另有一说法,认为太极拳是明末将领陈王廷,在退归林下时,因读道家《黄庭经》,对道家“气功”,有所领悟,后把道家气功,揉合在拳术之中,创立的太极拳。然而,据明末清初的学者黄宗羲言“张三峰为北宋人。在他写的《王征南墓志铭》的记载中:张三峰为武当丹士……以单丁杀贼百余,三峰之术,流传于陕西而王宗为最著。”在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末后附跋语云:“右系武当山张三峰先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尽管对太极拳的渊源,有各种说法,但从“太极”这个名称及其注重养生的内容来看,可推想此拳原出于道家,或与道家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太极拳由明代王宗岳地,始发扬光大,其著作有《
古武技简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