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格斯坦的藏书票
皮特·芬格斯坦
1972年,芬格斯坦生前的主要资助者吉亚尼·曼特罗(Gianni Mantero,1897~1985)向波兰马尔堡城堡博物馆捐助了100多枚个人收藏的芬格斯坦藏书票,博物馆在这座中世纪古堡里专为这批藏品举办了“芬格斯坦作品回顾展”。时任馆长的雅库布斯卡女士(Bogna Jakubowska)在波兰的《艺术评论》杂志撰文重点介绍了芬格斯坦的生平。雅库布斯卡将画家誉为“20世纪的尤利西斯”。从16岁离家,到只身一人周游四海,从定居柏林,到被迫逃亡米兰,藏书票始终贯穿了芬格斯坦的一生。他的艺术生涯亦可分为两个阶段:柏林时期和米兰时期。1925至1935年间芬格斯坦在柏林制作的约1000枚藏书票与1935至1943年间他逃亡到意大利所制作的500多枚作品,在风格、技法、主题等方面发生着迥然不同的变化。
柏林时期的作品遵循了传统学院派的风格,弥漫着浓郁的古典现代主义韵味。他最常用,亦最擅长的两种版画技法是铜版腐蚀及石版。铜版腐蚀虽然不是表现主义版画中的代表技法,不同于常见的粗犷、抽象的木刻线条,其固有的精细、写实的走刀,腐蚀、擦版出来的渐变效果,颇受芬格斯坦的青睐。在那一时期,音乐、人体、家庭等成为其作品中主要表达的艺术语言。除了为他人设计书票,芬格斯坦亦为自己制作了几十种自用藏书票。这张他在上世纪20年代制作于柏林的书票(见图1),流露出画家在事业蒸蒸日上时油然而生的俏皮、温馨的境界。在芬格斯坦的作品中,极少将自己的形象作为焦点,他多是旁观者。此票中执笔绘画的是头戴面具的斯芬克斯神像,真正的画匠只在一旁观赏。画面下方,天使、画匠间若即若离的生动描绘和上方的画面遥相呼应,俨然一幅艺术之家的幸福写照。
米兰时期的作品在原有技法日渐成熟的基础上增添了画家摆脱禁锢的开放个性,吸收了欧洲同时期其他流派的营养,尝试了结合多种风格的创作理念。在作品中探索人性中的真爱、丑恶,讨论生与死的矛盾现实,在面对世间的灾难、饥荒中,运用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打破常规的构图来显现画家悲天悯人的情怀。1938年芬格斯坦的第1000张藏书票(见图2)是他创作生涯的里程碑,也是他人生的分水岭。在搬到意大利后,芬格斯坦通过表婶和朋友的帮助租到了米兰的一处还算宽敞的老宅。那是一栋三层的房子,他和儿子住在一层。“屋内空空荡荡,连个像样的家具都没有。”曼特罗回忆,“在那个大开间里,芬格斯坦终日不停地伏案刻画,他的全部画作被存放在一个高大的画柜里。”与儿子相依为命的生活是拮据的,芬格斯坦亦未有过多奢求。他打趣地对曼特罗说:“卖画和书票订单赚来的钱足够家里糊口,若能再买杯小酒已是幸福之事了!”圣母像是书票的焦点,每层楼间的窗户里上演着几幕人间戏剧,“死神”心无旁骛地抽着烟袋,还挂出了“吉屋出租”(Zu Vermieten)的招牌。凌驾于圣母像之上的画匠有点舍我其谁之势。圣母像下刻着拉丁三字经“Ora Pro Nobis”,即“为我们祈祷”。画家虽是犹太人,却不排斥任何异族宗教信仰,尤其是他的后期创作吸纳了更多的新教元素来填补自己灵魂世界的某处空缺。芬格斯坦绘铜版腐蚀(1920 年) 芬格斯坦绘铜版腐蚀(1938 年) 芬格斯坦绘铜版腐蚀(1940 年) 芬格斯坦绘石版(1915 年)
关于芬格斯坦的作品数量也是众说纷纭,因其离世过早,且活跃于那个时期的
芬格斯坦的藏书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