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红色记忆观后感.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本次商学院党支部组织开展了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立八十周年”为主题的组织生活会。首先通过简短的背景介绍,让我们再次回顾了解了根据地建立的背景及过程;而后观赏了影片《挺进大别山》。我作为未曾经历革命过程的后代,观后的震撼萦绕在心。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在大革命时期,由中共领导红军在鄂豫皖三省边界以大别山为中心的地区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影片大概讲述的是,战争初期,为了改变战局,毛泽东决定向蒋介石在战略上的薄弱后方――大别山发动战略反攻。制字了两翼牵制的作战方针,南线主力三军配合,由刘、邓率领的晋翼鲁豫野战军主力中央突破,从黄河北一直攻到长江,占据了战略要地大别山。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收复了失地,使战争的进程大大地加快。这是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的一个大转折。尤记得毛主席为思战略不顾治红色记忆观后感疗;尤记得刘邓演讲的豪言壮志;尤记得战士们呼声阵阵响彻山岗。这是怎样的一种豪情壮志,有着这样的热血儿女,敌人的罪恶念头想都不要想,有着这种钢铁脊梁,任何妄图与人民为敌的人都会受到正义的惩罚。在这发自肺腑的声音里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今天重新思考这段历史,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宝贵的启示: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密切同群众的联系,是鄂豫皖根据地克服红二十五军撤离带来的种种困难最终得以保存的重要条件。鄂豫根据地在敌人疯狂“清剿”、“围剿”之下能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仍坚持红旗不倒,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根据地的斗争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即使在根据地被敌人占领的地方,群众也“心向着红军”。广大人民群众和根据地同生死、共患难,是根据地军民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的强大力量。马克思曾经用过一个形象生动却寓意深刻的比喻,来强调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他说:“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精神的传承正是这样。由于感受到这股强大的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的震撼,在这次党组织生活会后,为了进一步了解各种革命精神,重温红色记忆,我又搜集了相关资料,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在形成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还铸就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伟大的革命精神。虽然这些革命精神的内涵有所不同,但是我认为它们都是是生生不息的、勇于奋斗的、敢于胜利的精神,突出表现为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崇尚革命的首创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以爱、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集中表现,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得以延续的精神血脉。从这条精神血脉流淌着的血液中,我们可以找到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最初基因。比如: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民族性格,创榛辟莽、敢为前驱的创造精神,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知行方式,胸怀天下、精忠报国的爱国思想,重义轻利、清介自守的高尚品格等等。正如黑格尔在论述精神演绎发展时认为的那样,它是抛弃了旧原则、带来历史新的冲动的“一个新的原则,一个新的民族精神”。其“新”就在于:它是紧紧围绕革命斗争实践而展开的,是

红色记忆观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坐水行舟
  • 文件大小209 KB
  • 时间2019-04-1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