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对日首策需示威.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对日首策需示威-历史论文对日首策需示威 中国对待藩属,历来只重面子不重里子,日本就不同了,为了“布国威于万里波涛”,积极向外拓展文|雪珥独立学者,专攻中国改革史、战略史,著有《国运1909》、《帝国政改》等日本“如无赖之横”,对这样的“无赖”,中国必须坚决还击,绝不能犹豫,这是大清国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给中央的泣血上书。这位公使给中央提出了对日三策,上策就是派遣军舰、盛陈兵威。1871年,一艘琉球国渔船被飓风吹到了台湾,船上渔民与当地高山族居民发生冲突,50余名琉球渔民被杀,这就是所谓“琉球漂民事件”。琉球是一个岛国,位于中日之间,从明代就开始向中国朝贡,成为藩属。日本随后也以武力强迫琉球入贡,形成了所谓的中日“两属”局面。中国对待藩属,历来只重面子不重里子,一般并不干涉其内政与外交。日本就不同了,为了“布国威于万里波涛”,第一目标就是攫取近在咫尺的琉球和台湾。日本吞并琉球,最大的难点就是获得中国的认可,“琉球漂民事件”正好提供了一个讹诈的机会。得悉事件发生后,日本政府如获至宝,迅速拟定了“琉球处分”计划,决心一箭双雕,在琉球和台湾问题上同时对中国进行武力侦察。日本的计划是,以琉球漂民事件为理由,攻击台湾。当时的大清帝国,改革开放成果斐然,综合国力大有提高,日本自身羽毛未丰。1873年3月,日本政府派遣了600多人的庞大代表团,由外务卿副岛种臣率领,出访大清国。大清国的外交部门早就养成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太监性格,面对日本的外交试探,不敢针锋相对。大清外交部(总理衙门)居然推搪道:台湾土著居住的“蕃地”属于“政教不及”的“化外之地”,所以,大清国对于“生蕃”杀人事件不能承担任何责任。日本人大喜,认为这至少证明了中国承认台湾的一部分土地是“无主之地”,中国主权不涵盖台湾全岛。日本政府随即调整计划,将攻占台湾“蕃地”列为第一目标,吞并琉球则放到第二位。1874年5月,3000多日军从台湾南部登陆,攻击台湾土著。大清政府一面加强与日本的外交交涉,一面积极整军备战。日军在台湾的“讨伐”遭到了当地土著的坚决抵抗,加上时疫流行,减员严重。在列强调停下,中日两国半年后(1874年10月)签订了《北京条约》,约定日本从台湾撤军,中国向“日本国从前被害难民之家”支付抚恤银10万两,日军在台湾所修的道路、兵营等,折款40万两由中国方面“愿留自用”。在这一条约的导语部分中,明确说明日本出兵的理由是“台湾生蕃曾将日本属民等妄加残害”,“日本国此次所办,原为保民义举起见,中国不指以为不是”。至此,日本虽然在台湾问题上未能突破,但在琉球问题上取得重大进展。中日《北京条约》签订后,随着中国注意力被新疆牵制,日本加快了吞并琉球的动作。在日的压力下,琉球国王一边与日本软磨硬泡,一边向中国求援。负责对琉球联络的闽浙总督何璟、福建巡抚丁日昌,在转呈琉球国王咨文的奏折中,认为琉球“地瘠民贫,孤悬一岛”利益微小,只是琉球“恭顺”数百年,如对琉球求援“拒之过甚”,列强将视中国不能庇护属邦,引起属邦离心离德。于是,大清中央命令即将上任的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到达东京后立即就琉球问题与日本交涉。何如璋敏感地意识到日本终将成为中国的大敌,他判断,目前日本“国小而贫,自防不暇”,应该趁此机会据理力争,甚至教训一下日本;还提出了争夺琉球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卫台湾。何如璋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派遣军舰,盛

对日首策需示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花开花落
  • 文件大小154 KB
  • 时间2019-04-1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