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1419:36:22) 我們都知道,《金剛經》是數百卷之《大般若經》之濃縮精華,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卻又是《金剛經》之濃縮精華,對等推之,《心經》是佛經中精華之精華,整個佛法之重心,就落在於此。一切有為法的修持,最後都要歸元到《心經》的範疇,才能究竟。時下最流通的《心經》譯本,總共二百六十個字,字字機珠,信、雅、達俱全,是佛菩薩智慧的結晶,誠乃學佛者之無上寶典。字數不多,內涵卻深奧無限,若真能懂了這部經而有所體會,任何其他的佛教經典,都將容易了解,因為,「但得本,何愁末。」末學僅就一己所知,現將其精義中顯示的層次及其對修持之關聯,略解如下:「般若正觀」法,能了一切苦。經文的第一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句話已將該法正修之初步結果,概括性的一筆勾畫了出來。觀自在菩薩,是修習般若正觀法門而成就的佛菩薩,他依法確切地深修實踐,觀照到了「色、受、想、行、識」等五蘊,原來都是「空」性所演化出來的幻象,因此,能夠徹底解脫,了去一切煩惱與痛苦。下面的經文有再進一步的細說。五蘊為何? 在此先約略了解一下「五蘊」之義,《大乘廣五蘊論》說:「蘊者,積聚義。」「色、受、想、行、識」等五法「積聚」而成了這個萬有的世界。萬有世界又可歸類為兩大部份,即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亦即「色」、「心」二法,「色」蘊屬「色」法,「受、想、行、識」其他四蘊,歸納為「心」法。物質面,以「色」為主,主要是「地、風、水、火」四大的組合,小的方面,包含了我們個人的肉體,大的方面,乃至於外在的一切物質世界及其所演生出來的現象,有形的、無形的均囊括其中。而精神面的部份,則須細分為「受、想、行、識」四大類,因為修行修的就是「心」,必須細分解說不可。「受」,受是有情精神作用的一種,亦即「根、境、識」三者和合而生的精神領納之感覺,其來源可能引發自物質與肉體,但其還是經過「識」的分別而產生的一種感受作用。受有三種,稱苦受、樂受、捨受(不苦不樂之受)。「想」,代表我們的知覺與思維,一切妄念、正念、欲望心或分別心,都屬於它。「行」,有了思維,還會去實現它,於是有了「行」。它是支配人的行為的因素,是身心本能運行活動的動能,也是宇宙與生命的原動力。世事生滅變異,無常遷流,天行健,宇宙運轉不息,眾生妄念不止,輪迴無已,都是「行」的動力在推進。「識」,識就是了別的意思,由識去辨別所緣所對的境界。眼、耳、鼻、舌、身、意為前六識,,以了別色、聲、香、味、觸、法六境。第七識為末那識,是第六識之根,第八識為阿賴耶識,是含藏識,是一切的記錄。「識」的道理深奧異常。「五蘊」又稱「五陰」,因為這五種妄想執著,有如陰影般的遮住了我們的智慧之光明。這些名相,自古以來,各種解釋很多,細究起來,非常複雜,在此,也只能簡單地描述一下。「五蘊」由「空」而來,無異於「空」。其次,經文首先交代了「色不異空」,餘者以「亦復如是」一筆略過,而我們讀經,卻不能省略。第一個階段的層次應為:「色不異空」、「受不異空」、「想不異空」、「行不異空」與「識不異空」。第一步,先要破除「色」蘊,一般凡夫,都是極其著「相」與著「有」的,將一切境相當成實有,不知其乃本體空性的作用與現象所演化出來的幻境,反而以虛為實,貪取欲求,患得患失,故而煩惱叢生,無以解脫。「色不異空」,直接告訴我們,一切物質世界的
胡师讲心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