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法律方法
法官的责任就是当法律运用到个别场合时,根据他对法律的诚挚理解来解释法律。
——(德)
推理的艺术在民主法治国家是首要的,因为公民是通过正当化的理由被说服的,而不是通过武力征服的。
——(美)杰斐逊
1
提要: 法律需要解释,法律解释是法律职业家对成文法的具体含义的解释和说明。在我国,法律解释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法律推理是法律适用过程中从已知材料推导出法律结果的思维活动,它包括两种推理类型:一种是严格按照逻辑进行的形式推理,一种是依赖人的价值观念进行选择的辨证推理。
2
第一节法律方法概说
一、法律方法的概念
二、法律方法的内容
3
第二节法律解释
一、法律解释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法律解释即对法律规范的解释,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法律解释,是指有关国家机关、组织或者公民个人,为了遵守或适用法律规范,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法学理论或者自己的理解,对现行法律规范或者法律条文的内容、含义以及所使用的概念、术语等的理解和所作的各种说明。这一概念对法律解释的主体、方式和对象等都作了广义的理解,并不特指某种法律制度或专门法律活动。
狭义的法律解释特指有权的国家机关依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根据法定权限和程序,对法律的字义和目的所进行的阐释。
4
(二)特征
1、法律解释的主体是未作限定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
2、法律解释的对象是广义的法律文本,包括规范性法律文件、法律制度、法律条文和法律概念等。
3、解释主体对上述内容和含义的揭示,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活动:理解和说明。理解是解释者对法律文本的内心把握,是说明的内容和根据;说明是对理解的外在表达和形式。
5
二、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法律解释的意义,集中地表现在它是法律实施的前提条件。不论是法律的执行还是适用,还是法律的遵守,都是以主体对有关内容的内在的理解和表述作为根据的。从实质上看,法律解释的目的在于揭示法律文本的含义,即法律规范中用法律语言所表现的立法者的意志。
首先,法律解释是将抽象的法律规范适用于具体的法律事实的必要途径。
其次,法律解释是寻求对法律规范的统一、准确和权威的理解和说明的需要。
再次,法律解释是弥补法律漏洞的重要手段。
最后,法律解释是调节法律的稳定性与社会发展变化之关系的媒介。
6
三、法律解释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古代
秦代竹简中的“法律答问”,汉代的“律学”;春秋决狱;“审名分,忍小理”
(二)西方古代
古罗马的职业法学家
(三)西方中世纪
中世纪末期的注释法学
(四)17至19世纪
概念法学、目的法学、利益法学、价值法学
7
四、法律解释的分类
(一)根据解释主体和法律效力的不同,可以将法律解释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
1、正式解释:又称法定解释、有权解释或官方解释,指被授权的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对法律文本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正式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
(1)立法解释: 包括三种情形: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宪法和法律所作的解释;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相应的地方人大常委会对地方性法规所作的解释;国务院及其他行政机关对自己依法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规章所作的解释。
8
(2)司法解释: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法律适用的过程中,对具体应用法律规范的有关问题所作的解释。包括审判解释和检察解释。司法解释中又分为最高司法机关所进行的规范性解释和其他各级司法机关所进行的个别性解释。
(3)行政解释
主要包括两种情形:一种是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对不属于审判和检察工作的其他法律如何应用的问题所作的解释;另一种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属于地方性法规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所进行的解释。
2、非正式解释也称之为非法定解释,是指未经授权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对法律规范所作的解释。
9
(二)根据法律解释的方式和效力范围的不同,法定解释一般可分为规范性解释和个别性解释
1、规范性解释是指对于实施法律规范的一切场合、情况和对象都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解释。
2、个别性解释是指根据具体情况、对象和场合对有关法律规范进行的虽有法律效力,但无普遍约束力的解释。
10
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