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艺术鉴赏论文.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世界艺术鉴赏》
浅谈亚、欧、美在电影题材呈现上的差异
计算机科学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1006XXXX
XX
2011年12月14日
亚(如中国)、欧、美在艺术主题题材的呈现上有何差别(偏好)?为什么?
浅谈亚、欧、美在电影题材呈现上的差异
电影的艺术文化价值取向,永远是电影人刻意追求的最高使命,没有文化、艺术内涵的影象只能是没有艺术生命的感官刺激,它和所有的消费文化一样,很快会被人们忘记,和所有的消费物质一样,最终必将成为垃圾。
实际上,我们应该抛弃用纯艺术的观念去看待电影的传统做法。要认识到,电影自诞生起便是一门大众化的视听文化形式,同时也是一项工业生产。作为一项特殊的生产形式,首先应满足人们的审美娱乐也不难理解人们对一些喜剧性的、猎奇性的、刺激性的、枪战武打的娱乐性大片趋之若鹜了。因为人们在这类影片中所表现出的情与爱、生与死、沉与浮之中,释放着一些被抑制的潜意识,或者激起对的需要。人类有追求娱乐的天生本能,电影作为一种大众的审美艺术形式,它自然不能忽略人类内在的娱乐生理机制。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人们为什么热衷于娱乐性电影,现实环境缺憾的一些幻想,从而在影像视听艺术世界之中获得某种娱乐性的审美满足。由此可见,电影艺术首先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愉悦,然后才是认知世界、阐释人生和表达理想的审美思考。
一般而言,每部电影作品均包蕴一定的文化阐释价值,而且是多方面的。不同的电影艺术家创作出来的电影作品所展现的文化形态和内涵也是千姿百态、各有特色的。如同为中国第五代导演,在20世纪90年代就展现出不同的文化取向:陈凯歌一如既往沉缅于民族历史,热衷于人性建构,从早期《黄土地》起步,途经《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风月》,直至《荆轲刺秦王》。他电影创作的基调一直是那种和中国血缘关系断然撕裂的痛楚,并始终坦露士大夫式的精神忧愤,强调历史哲学的表达,他的个人艺术行为和电影文本皆成为文化苦旅的代名。张艺谋则愈加显示出一个形式主义者的轻盈,他认为中国(大陆)电影过于注重政治、社会、文化等形而上意义,固然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哲理性,但却缺乏生动具体的人性描写。他的表白实际上再次证明了他与陈凯歌在电影文化想象上的不同。因而无论是表现现代化遭遇传统中国的《秋菊打官司》,还是纪录乡村文化撞击都市文明的《一个都不能少》,他都在或过去、或现在,或农村、或城市的景观中,把国民的生存状态和技巧以“好玩”的形式展现出来。
尽管每一部影片所展现的文化形态、内涵各有不同,但其中包蕴的文化阐释价值有些则又是共通的。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均表露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在选材、叙事、结构、语言等方面标新立异。作品的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都比较强,注重人物内心表现,探索民族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从电影本体出发,努力建构独具民族内蕴和民族形态的文化模本等等。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例子表明,不论是什么电影,也不管是哪位导演的作品,在文化阐释价值的构成中,必然有一些共通之处。概括说来,亚洲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民俗学价值
最常见的文化阐释价值是通过观赏一部影片,阐释其中所反映的某个时代、地区、
民族的民风和民俗。人类的精神生活中有两个倾向,一是眷恋故乡,对本土文化有特别的亲近感;一是向往远方,对异域文化有特别的新鲜感。愈是民

艺术鉴赏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zh187166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11-0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