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国关史期末考试名词解释三十年战争是指发生在1618—1648年的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的一次席卷欧洲的战争。它是欧洲国家间争夺领土、王位、霸权以及各种政治矛盾和宗教纠纷尖锐化的产物。战争起因于德意志新教诸侯与天主教诸侯及皇帝之间在政治、经济以及宗教上的矛盾以及欧洲诸强争夺欧洲事务主导权的矛盾。战争基本上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为一方,并得到英国、荷兰、俄国的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并得到教皇和波兰的支持。1618年,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整个战争分为四个阶段:波希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法国—瑞典阶段。最终法国取得决定性胜利。1648年,双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根据和约,法瑞扩大了势力,德意志诸侯享有内政、外交上的自主权,新旧教获得同等地位。三十年战争和《威约》深刻改变了欧洲政治、社会、宗教格局,创立了一系列国际关系准则,是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维也纳会议指1814年欧洲第六次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一世后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实质上是一次战胜国瓜分欧洲疆域,复辟封建王朝,镇压民族民主革命的反动会议。1814年9月,打败拿破仑帝国的欧洲各国封建统治者在维也纳开会,会议由俄英奥普四大国操纵,以正统主义、补偿原则和均势原则的标准,重新建立了欧洲的国际秩序。会议签署了《最后议定书》,通过建立瑞士永久中立国、建立尼德兰王国等对欧洲领土的处理,建立起一道防止法国称霸的堤坝;欧洲各国封建王朝纷纷复辟,旧统治秩序得以恢复;分割了法国的海外殖民地;建立德意志邦联;还规定了外交官员的级别以及禁贩黑奴等。维也纳会议建立起一个在欧洲协调基础上的新的相对均势格局,即维也纳体系。这次会议及体系都是反动的,它无视历史的进步和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竭力维护旧的封建秩序。会议后30多年间,欧洲君主专制国家极力维护维也纳体系,革命势力不断与之搏斗,并最终取胜。维也纳会议仅仅建立了短暂的和平。普法战争指1870—1871年普鲁士与法国之间的一场重大战争,是普完成德意志统一的三场王朝战争中的最后一场。普法矛盾由来已久,19世纪60年代两国关系恶化。法国企图阻止德意志统一,称霸欧洲,英俄则不愿法国过分强大,因而国际环境有利于普国。战争首先由法国发动,随着战局的发展,普鲁士由自卫转入侵略,法国战败,第二帝国崩溃。而后法德签订《法兰克福和约》,规定法国割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大部给德国,赔款50亿法郎,付清前德军驻巴黎及法国北部诸省,占领军费由法国负担。普法战争改变了欧洲政治军事格局,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德国完成统一,成为强国,开始在欧洲占有优势,法国受到削弱,国际地位下降。普法战争还加深了法德的矛盾,为一战埋下祸根。德奥同盟指1879年德国与奥匈在维也纳结成的秘密军事同盟。普法战争以后,德相俾斯麦为孤立和打击法国,力图联合奥匈,拉拢沙俄,阻止法俄接近。而1878年柏林会议上俾斯麦偏袒英奥,使德俄关系恶化。为应付两线可能的进攻,俾斯麦选择与奥国结盟。俄奥在巴尔干的矛盾及俄对君士坦丁堡的威胁也使奥国需要与德结盟。1879年《德奥同盟条约》签字。条约规定一方遭到俄国进攻,他方应以全部兵力援助并不得单独媾和,一方遭到第三国进攻另一方保持中立,如果进攻国家得到俄国支持,双方共同作战。德国掌握着同盟的主动权。德奥同盟是德国外交的
近代国关史名词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