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点滴纪实
当了十四年的语文老师,感触颇多。从刚毕业时的学生听、教师讲的传统教学模式;演变成了如今的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教学模式。课程改革已经持续了几年,高效课堂的口号也越来越响亮。而老师们却越来越不会教,学生们越来越不爱学,双方压力都很大。针对这个问题,我把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点滴纪实,与大家一起分享,共同商榷。
案例一:课前的“插曲”
一天下午第四节语文课,我刚到教室门口就看到教室里热闹非凡:有下地喝水的、有回头说话的、有趴桌上睡觉的……我真的是火冒三丈。当同学们看到我时,有的伸了伸舌头,有的低下了头,有的用双眼看着你……接着我就是一顿唠叨。挺了几天又犯了,后来我细细的捉摸了一下。
得出结论:
现在的孩子太幸福,太自由,太没有规矩。没有好的学习习惯。
解决办法:
马克吐温说过:“习惯就是习惯,谁也不能将其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的引下楼。”故课前安排科代表领他们读字词、读句子、读课文等,让他们有事做,从课间玩耍的状态中过渡到课堂上来。给他们一个心理暗示:要上课了,讲的内容是什么。
案例二:课上的“无情”
在《范仲淹的故事》的课堂上,我引领孩子读书。真的很失败,我们的孩子,不论读什么,怎么会都是一个表情!一种节奏!一种语调!当读到范仲淹“划粥割齑”、“五年未解衣就寝”时,班里一个比较调皮的男生,居然哈哈的大笑起来,我强压着怒火问他原因时,他居然说范仲淹太埋汰了,从来都不洗澡。我无语,其他同学也跟着大笑一通……
得出结论:
现在的孩子缺少同情心,缺少入情入境的能力,缺少一种“定力”,缺少会感动的心灵。
解决办法:
孟子说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故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加强朗读训练,尤其是“悲情”色彩的文章的朗读训练,收集一些描写汶川地震的感人文章,好好地读,认真地读,看看有多少孩子会眼眶湿润,泣不成声;请语文老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除了音乐、画面的渲染以外,一定要凭借自身动情的教学语言,将孩子们引入文本情境,从而与主人公一起开心,一起激动,一起伤悲,一起愤恨……
案例三:课上的“无心”
在《老人与海鸥》的课堂上,在学习老人去世后,海鸥们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的场面时,我俯身想看看孩子到底用笔如何圈画海鸥们的表现时。孰知,那个看似专注的孩子,突然对我说:“老师,XX同学的脚太臭了。”我瞪了他一眼。我从心底里感谢那个孩子——因为他说得很轻,但却震撼了我的心灵!
得出结论:
我们的孩子,缺少专注,缺少克制,缺少分明的是非观。
解决办法:
毕达哥拉斯说过“思而后行,以免做出蠢事。因为草率的动作和言语,均是卑劣的特征。”故加强班级平时的正确舆论导向,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让这种“极个别”无处藏身。老师甚至可以教给孩子一些“世故”,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这也是懂事的表现。
案例四:课上的“无语”
对于老师的提问,我们的孩子总是不太感兴趣。表现在:反应迟钝;举手者寥寥;双眼黯淡无光;说话声音缺少掷地有声;经常埋着头,场面像刚遭了灾,而且是瘟疫。
得出结论:
我们的孩子缺少自信,缺少功底,缺少会奔涌的热血,缺少会澎湃的心灵,缺少激情!
解决办法:
叶圣陶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
教学案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