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戏的定义滑稽戏是中国地方戏种,起源于苏州,现主要流行于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多以上海话作为表现语言,同时大量模仿吴语太湖片方言,偶尔也有对北方话,粤语等其他方言的模仿。表演形式上类似于北方的相声和小品。滑稽戏的前生独脚戏滑稽戏是由曲艺独脚戏演变、发展而来的一种独特的喜剧艺术样式,它主要流行于上海以及江苏、浙江的部分地区。独脚戏,又称“滑稽”,初为一人单独演出,后发展为两人或多人演出,1920年前后形成于上海。独脚戏源自民间说唱和文明新戏。独角戏三大家独脚戏创始时期,艺人王无能,、江笑笑、刘春山凭借各自本领在剧场、游乐场和广播电台表演、播音,迅速受到群众的欢迎,风靡一时,被称为“滑稽三大家”。第二代独脚戏大家1930-40年代是独脚戏发展的鼎盛时期,在上海各大游乐场、电台播音和堂会演出的艺人最多时达到一百多档。在这一背景下涌现了朱翔飞、程笑亭、范哈哈、笑咪咪、笑嘻嘻、姚慕双、周柏春、袁一灵、杨华生、文彬彬等第二代独脚戏艺人,其中很多人也都是后来滑稽戏的著名演员。笑嘻嘻(右)和杨华生姚慕双与周柏春姚慕双和周柏春是沪上的滑稽泰斗。他俩是嫡亲同胞,弟弟周柏春本名姚振民,取艺名时随母姓“周”。两人个有特长:姚慕双的英语非常流利,接受能力又强,擅唱各种流行歌曲,所以,凡属歌唱节目,都由他自告奋勇来承担。周柏春的演技不凡,且好学不倦,思路敏捷,扮演角色能力强。兄弟二人搭档演出,好评不断,留下了《宁波音乐家》、《英文翻译》、《满园春色》、《新老法结婚》等经典段子。独脚戏向滑稽戏的演变从独脚戏演变、发展出滑稽戏是在1940年代初。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占租界,上海游乐场营业萧条,堂会生意清淡,电台被敌伪封锁,独脚戏艺人谋生困难,于是出现了独脚戏艺人联合起来演出的大型滑稽戏和滑稽戏剧团。1942年初,江笑笑发起和组织杨天笑、赵宝山、仲心笑等采用文明戏的体制,发挥滑稽的表演手法,演出了第一个有故事情节和扮演人物的正本大戏《一碗饭》,剧作讽刺囤积居奇的米店老板,同情衣食无着的下层人民,引起市民广泛共鸣,颇受欢迎,被认为是由独脚戏到滑稽戏的第一个剧目。滑稽戏经典《七十二家房客》《七十二家房客》是上海人民滑稽剧团的看家之作。1958年,为响应“大搞现代戏创作”的号召,杨华生、笑嘻嘻、张樵侬、沈一乐4位老滑稽艺术家以解放前上海底层市民的艰苦生活为素材,写就了轰动一时的《七十二家房客》,从此在观众心目中,“七十二家房客”成了住房狭小的代名词。1978年,重新在沪登台,并吸收了王汝刚等当时年轻一代的演员加盟,现流传的该戏版本多为1978年版。本剧当初的现场演出可谓一票难求,曾进京演出。《七十二家房客》上海某弄堂中一幢石库门房子为背景。讲述了住在同一屋檐下的大饼摊老山东、苏州老裁缝、洗衣作坊小宁波、小热昏杜福林、卖香烟的杨老头、小皮匠、歌女韩师母、金医生等各色房客间发生的故事。新生代的滑稽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娱乐活动多样化。滑稽戏一度陷入低谷,发展陷入困境。但是,随着滑稽戏进入电视等平台,滑稽戏迎来第二春,其中涌现了一批新生代滑稽戏表演艺术家,为观众们所熟知的有毛猛达、姚祺儿、陈国庆等毛猛达以独脚戏《外国人学唱中国歌》、《方言漫谈》等走红笑坛。他的说学做唱技艺全面而精当,吐字清晰而幽默,举手投足充满滑稽情趣。他善于捕捉生活热点,演出热情奔放,与沈荣海一起很快成了沪上滑稽新响档。毛猛达还涉足荧屏,先后在情景剧《老娘舅》、搞笑栏目《七彩哈哈镜》等担纲主演。
上海滑稽戏与民谣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