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人”的符号学分析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75(2008)-04-0023-05 摘要:人的符号学特征可以从地位、身份、角色和行为这4个方面进行剖析,而这4个概念在社会结构分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深入分析了“旅游人”(旅游者、旅游目的地居民和旅游从业者)的这些象征符号的意义,包括地位符号的自致性、临时性、炫耀性;身份符号的表征性和许可性;角色符号的表演性和多重性;行为符号的表意性和交际性。本文认为,旅游中三类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实质上就是符号的互动,其研究价值在于加深理解旅游中各类人的本质特征以及旅游消费所蕴藏的丰富的象征意义。关键词: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从业者;符号;互动一、引言符号互动论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60~70年代曾盛行一时,至今仍是有很大影响的论说。符号互动论一词最早见于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HerbertBlumer,1900~1987)的著作《人与社会》(1937)一书中。布鲁默的研究是对美国社会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eHerbertMead,1863~1931)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米德的重要著作《心智、自我与社会》(1934)被认为是符号互动论的经典之作,米德也被后人认为是符号互动论的创始人。米德将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1842~1910)提出的“自我”、查尔斯・霍顿・库利(CharlesHortonCooley,1864~1929)的“镜中我”、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的实用主义等相关概念综合成浑然一体的理论体系。继杜威之后,米德认识到人类心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具有理解和运用象征符号的能力。对于詹姆斯的“自我”和库利的“镜中我”,米德强调,正如人类能象征性地把环境中的其他行动者符号化一样,他们也能象征性地将自己表示为客体,自我概念是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逐渐获得的,通过采取他人立场,并以别人的观点评价自身的行为,从而个人就成为自身的对象了(候钧生,2005)。符号互动论的这些认识在旅游过程中主客交往关系的解释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肖洪根,2001),但是这还不够,旅游者和旅游从业者之间的交往也不容忽视。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离不开与他人进行交往,“他人”包括其他旅游者、旅游目的地居民和旅游从业人员,这三类人在本文当中统称为“旅游人”。根据符号学和符号互动论的观点,“人是符号化动物(卡西尔,1985)”,是符号的创制者和使用者,那么旅游活动中的这三类人群也不例外,各类旅游人都可以被看作是在各种旅游情境之下运用符号表达自我存在的价值,并解读各种符号所传递的意义的行动者。每个人都拥有一些区别于他人的符号学特征,这些制造差异的特征至少可以从4个方面来考察,分别是:地位、身份、角色和行为。本文将着重从这4个方面进行符号学的挖掘,从中可以发见旅游者、目的地居民、旅游从业者各自有哪些突出的特征,三类人在相互交往中是怎样解读对方的符号的。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将有助于加深对旅游中各类人的本质特征的理解,发现旅游消费的象征意义,同时,旅游业界人士也应当能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二、旅游中各种人的符号学意义分析 、身份和角色的概念在社会结构分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三者有着紧密的联系,有时它们之间的界限很难明确地划分出来。地位指的是在某一群体或社会中某一确定的
“旅游人”的符学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